我,站在这河岸边,满怀敬意,聆听那属于华夏青史的阵阵波澜。
——题记
行至湖北省博物馆,当我走进这座满载荆楚风云的建筑时,盛满心头的不是岁月难灭其峰的越王佩剑,亦不是那回荡战国之声的曾侯乙编钟,我只想见到那条条旧简上的墨迹,那字字方寸间的大秦王朝——云梦睡虎地秦简。
几番波折,终于找到了它的歇身之所,柔和的光线之下,我终于一览真容。相比这座建筑内的其他金石书卷、剑戈甲冑,它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仔细观来,竹片根根通体暗黄,多带有深色斑痕,且形态并非影视剧中一般笔直,荆襄潮热,地下千年自然弯扭难齐,头尾还多裂口,实在难副国宝之名。
毕竟它只是出自一秦时小吏“喜”之手,不过一工作之余的记录罢了。能有几分华美?几分璀璨?
可独独就是这小吏随笔,让我,让世人看到了这个文明的起点。注视着那与现代文字截然不同的秦吏,可能是秦吏已不像小篆那般反复,让我依稀可以辨别出其中一些文字。
“律、工、書、田、……”我磕绊地认着一些文字,想要明晰这竹简中的内容。
“共1155枚,残片80枚,近4万字,其内容主要是秦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旁边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慢慢读着介绍上的文字。
我转头看向他,刚好撞上他的目光,是一位40上下的男人,他搭话道:“很神奇,是吧,几千年了,我们还能认出来。”“是啊……很神奇……”我重又看向竹简,不在意地回复了一句。片刻后,他已离开,我脑中却始终挥之不散他那句“几千年了,我们还能认出来”。
是金戈铁马下强权的力量,让这个民族仍旧屹立;还是一脉相承下血缘的力量,让曾经青藏高原上的小部落绵延至今?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属于一个文明的力量。
兵器总会锈蚀,血缘亦会冲淡,秦皇奋六世余烈,长策宇内,十四朝后,身死国灭,亦留下“暴君”之名。
但“车同轨,书同文”却将大一统这三个字深深地烙在了这个文明的背上,刻在每一个中华民族后代的骨骼里。文字统一,意味着其承载的文明不会随地域之间的战争而分崩离析;制度统一,意味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将拥有一个统一的奋进的目标。
分离的欧洲,貌合神离的印度,这个世界上存在太多分崩离析的文明,他们也曾站在同一面旗帜下,却被一次次的入侵、斗争拆解,在时光的路途上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
我庆幸,我们拥有这样一段奠定了统一文明起点的历史,也欣喜,这片片竹简,将这文化的瞬间书写在千年后每一位传人的面前。
敬,这偶然间留下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敬,这让世界闪闪发光的中华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