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辟专版报道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一篇题为《坚守中国文字 感恩中华文化——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十周年新启程》的文章刊登在9月8日《中国青年报》第四版专版上,全文逾万字,将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分为萌芽阶段、选手感言、赛制特色、大赛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报道,并获搜狐、腾讯、凤凰等多家网站转载。
如何弘扬中华文化是最近几年国内的大课题。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为了让学生乐于接受传统文化,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出一份力,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孕育而生。与其他作文大赛不同,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并且突出公益理念,不向参赛学生及学校收取一分钱。
萌芽发展
追求本源的作文比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丰富的道德思想以及知识智慧,是一个教人向善、给人智慧的宝库。
传统文化靠什么来支撑?著名教育专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认为:“语言文字就是民族文化的根,坚守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中文美的化身。”那如何在了解学习传统文化思想的情况下,坚守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呢?写作或许是最实用的途径,因为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再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
学生作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力量,理应对学习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和“情至言随,下笔生辉”的写作抱有极大的兴致。
2004年4月,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中学报刊专业委员会决定举办一个回归作文本源的中学生作文大赛,并且定位为纯公益性。
2004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仪式。中学报刊专业委员会的24家会员单位付出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组织中学生参加大赛。如此众多的中学报刊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我国历次中学生作文比赛中是很少见的。一棵幼小的树苗就这样破土而出了!
然而好事多磨,2005年下半年,当第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开始启动时,赞助企业因为内部原因选择退出,赛事被迫搁浅一年。
2006年,大赛获得了恒源祥的大力支持。恒源祥董事长刘瑞旗表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恒源祥牵手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就是要把国家的‘根’和‘希望’都留住。”
为了大赛的健康发展,恒源祥决定不以企业名称冠名大赛,仅仅将20名特等奖获得者命名为“恒源祥文学之星”。恒源祥与中学报刊专业委员会签订了一份多年的协议,每年出资100万元赞助这项赛事,让大赛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大赛举办到第七届时,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更是与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组委会签定了连续十年的合作协议。
选手感言
一份通知书让梦想成真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在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一位位“恒源祥文学之星”的成长。
第八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获奖者邵雯雯,曾经只是一个普通学生,成绩平平,但2013年让邵雯雯彻底改变,当年3月,她收到了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总决赛的通知书。
“脸上的化妆在人的表相上做文章,企图通过搽脂抹粉来掩饰缺陷,故呈现的是表相的美丽;健康的化妆在人的体质上花力气,试图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皮肤、充足活力,故呈现的是健康的美丽;生命的化妆在人的气质上下功夫,意图通过阅读书籍、思考感悟来充实一个人的内心、增加他的内涵,使其充满信心与善心,故呈现的是生命的美丽。”
这是邵雯雯参赛佳作中的一段文字。她坦言由于自己率真洒脱的性格,在写作过程中极少刻意去雕琢文字。比起精致的语言,她更追求语言背后的思想。“我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的思考,而且希望这样的思考能够通过我的文字传达给更多的人。我所写的东西不一定能改变这个社会,也不一定能警醒沉睡的世人,但我还是愿意一直这么做下去。因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是每个握笔写作的人的良心。”她的思想和文字最终得到了评委的认可,2013年4月,她在天津的总决赛中摘得了“恒源祥文学之星”的桂冠。那个毫无亮点的小女生,如今已发出耀眼的光彩。
亲如家人
感受文学的骄傲
其实在参赛者看来,比荣誉更重要的是比赛的经历和感觉。
参赛的经历更像一次“旅途”,第一次来到校长室和校长面对面讲话,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乘动车,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教科书的作者,第一次认识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第一次意识到外面的世界比想象的还要大……
同样荣获“恒源祥文学之星”称号的于双辰之前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征文或作文大赛,但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给了他一种与志同道合之人切磋的感觉。“它所给予选手的已经不再是一争高下的写作竞技,而是一种文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它让我们意识到了手中之笔的重要性,有了被呵护、被培养的感觉。那次比赛让我和与我一样,有着文学梦的孩子一起,满怀自信与热情,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体会作为一个文学人的骄傲与情怀。”
中国中学生大赛给双辰坦带来了归属感。当年当她拖着行李到达天津疲惫的夜晚,看到贴在房间门上的自己的名字,床上放的玫瑰花和欢迎信时,感觉非常温馨。直到今日,于双辰还会想起比赛时,忙前忙后比选手还紧张的各省市带队老师,还有一位位细心负责,对选手关怀备至的工作人员的身影。“大赛中的那一幕幕场景,让我每每回忆时更愿意把它描述成一个大家庭,而非一个单纯的作文比赛。”
参加了两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黄意诚则在写给作文大赛的感谢信中提到,这个平台为他带来了很多朋友,他与这些朋友后来一直保持联系,交换着对文学的看法,在一起聊天时一个下午快得像一分钟。
赛制特色
命题贴近生活
虽然中学生离走入工作岗位还有几年时间,但等到大学快毕业再去了解社会未免太晚。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在紧扣时代主旋律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成长方面下足功夫。
与其他作文大赛相比,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题目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容易写出优秀佳作。
在大赛命题时,总主题下均有数量较多的赛题供参赛者选择。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进行,每届大赛都有确定的总主题,围绕总主题,首先向各赛区广泛征集赛题,大赛设立命题委员会,负责收集赛题、甄别和选择赛题,最后确定赛题。每年7月,命题委员会发布当届命题方案,包括总主题设计背景、总主题内涵解读及总主题下的命题要求,公布初、高中大赛题目。近几年每届均有30~50道题目。
组委会对赛题有几点要求:一是,在赛题形式上对应试常用形式全面覆盖,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二是,在题材设置上,体现开放性和自由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关注社会热点、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大课堂,让参赛者在多个赛题所提供的广阔社会背景和热点中得到多侧面、多角度的启示,使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更容易得到发挥。三是,与现行教材相结合,出题时体现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
举一反三考验综合能力
在评选标准上要求能力与价值观并重。评选分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在各大赛区层面,由各赛区分初赛、复赛、决赛进行,具体方法由各赛区组委会决定,评选出参加全国比赛的人选;第二是全国评选层面,由大赛评委会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担任评委,分初评、复评两次对各赛区选送的作文进行评选,挑选出150位左右的优胜者。
最后这150位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总决赛定在每年四月份举行。总决赛分笔试、面试和演讲几种形式,通过听说读写综合素质进行考评。初赛作文、笔试、面试成绩按比例计分,总分领先的40人(初高中各20人)参加演讲比赛。最后评出20位“恒源祥文学之星”(初高中各10位)和20个“恒源祥文学之星”提名奖,5个单项奖。
正因为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赛题丰富、评选过程严谨,是公平、公开、公正的,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恒源祥文学之星”提名奖获得者李京晏表示:“这场比赛,程序设计合理,比赛内容选材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赛前对比赛方式、内容及素材的保密做得很到位,没有出现跑题漏题现象。赛前也没有像其他比赛那样,划定复习提纲,真正考查出了每一位选手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
于双辰记得自己和同学谈论比赛流程时,同学惊讶道“这哪是作文大赛?分明是语文综合能力大赛嘛?”听到同学的调侃,于双辰暗自高兴,她认为科学而全面的比赛设计让她感到自己的能力是真正被重视的。“文章不再是令人不知所云的华丽辞藻,创新不再是离经叛道的哗众取宠,讷于言语不再是善于写作的副产品,逻辑与感性同样重要,参加这样的比赛让人感到踏实,成绩好了,感到格外骄傲;成绩不好,也会受益匪浅。”
在中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中,我们可以看见一张张充满活力、激情和希望的年轻脸庞,从这些脸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未来。
大赛影响
搭建两岸四地交流桥梁
大赛着眼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大赛的主办者为广大中学生搭建了这样的一个交流平台,让两岸四地的青少年能充分展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从而发掘和培育中华儿女中的文学新苗。
从第二届大赛开始,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组织的香港赛区学生加入了大赛。第三届大赛颁奖典礼后,20位获“恒源祥文学之星”称号的学生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邀请赴香港进行了为期5天的交流考察活动。大赛组委会在香港大学举行了首个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培训基地揭牌仪式。第四届时,台湾赛区加入大赛。决赛获奖者应组委会邀请在上海复旦大学开展了为期6天的“恒源祥文学之星”冬令营活动,并在复旦大学建立了第二个全国性的“恒源祥文学之星”培训基地。第五届时澳门青年联合会组织的澳门赛区学生也加入了大赛。澳门学生获奖人数越来越多,港澳学生来大陆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也日趋频繁。
在第五届香港举办的颁奖典礼上,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发表了热情的演讲,他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祖国有这样一个中学生的作文大赛,自己是非常愿意支持的。
香港议员、前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马逢国先生多次莅临颁奖典礼并发表讲话,赞扬大赛是两岸中学生交流的平台。大赛评委会副主任姚建庭赴香港讲学,为香港中学生做赛前辅导,受到香港师生的热烈欢迎。2016年是香港赛区参赛十周年的纪念,为此,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特地与原先确定的十一届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的主办地澳门青年联合会商量,将十一届大赛的主办权让给香港。
血浓于水,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已成为两岸四地交流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盛会,成为展示中华儿女文学才华的亮丽舞台。
公益性吸引多方参与
参赛学生对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产生好感原因之一,是这个比赛的公益性质。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坚持无偿为中学生服务,坚持公益性,通过严格的赛制,每届都评选出150余名学生参加全国总决赛和颁奖典礼,这些学生要赴决赛地参赛,他们的食宿、活动费用均由大赛组委会承担。历届大赛的决赛地如北京、上海、郑州、香港、南京、广州、天津、广安等地,组委会会同主办地免费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活动,去名校名城参观、访问、交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大赛组委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恒源祥文学之星”培训基地,为每届“文学之星”进行培训,举办“恒源祥文学之星”夏令营、冬令营,开展各项有益于文学青年发展的活动。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经办了10届,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主办单位从首届的两家发展到5家,后援单位由两家发展到20多家。曾经作为联合主办单位的有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办公室、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国务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全国妇联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中学报刊专业委员会等;全国82家中学报刊承办,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为学术指导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等20余所著名大学提供了后援支持。
十年磨砺
通过写作让中学生的心灵辉煌起来
2015年4月13日,第十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总决赛在上海圆满落下帷幕。大赛从2014年7月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各地中学生的参与,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江苏、香港、澳门等20个赛区的近180名选手经过严格的筛选,从全国参赛中学生中脱颖而出,晋级决赛。经过笔试、面试以及演讲等多轮激烈角逐,由全国高校专家学者和著名作家组成的评委会为选手现场打分,最终来自上海赛区的许沛茹等10位选手获得第十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5~2015)总决赛初中组“恒源祥文学之星”称号;而河南赛区的黄紫铃等10位选手获得第十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5~2015)总决赛高中组“恒源祥文学之星”称号。另有20名选手获得“恒源祥文学之星”提名奖。同时,上海赛区沈静天获得最佳综合素质奖、天津赛区李金烨获得最具表现力奖、香港赛区邱敬甯获得最具感染力奖,最佳思辨奖与最佳人气奖分别由江苏赛区章宇辉、吉林赛区郑威瀚获得。大赛覆盖了20个省市地区,涵盖了20个赛区,24个参赛单位。
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文化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上海,亲身感受了一场中学生文化盛宴的激情与活力,共同参加了以“作文与做人”为核心议题的论坛,商议了如何更好地借助大赛平台引导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字,传承中华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身上承载着“未来中国梦”,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已经走过10个年头,又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在谈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未来的发展时,大赛秘书处副秘书长、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伟表示:我们希望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打造为一个百年品牌,我们会更多地考虑百年大计,100年以后大赛是否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力,让全球所有希望学汉语、希望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群体都能参与进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将会努力发展成为提升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新的征程已经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通过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这个平台走向更大的人生舞台,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
关注和助力青少年的成长,是恒源祥一贯的追求,也一直在实践。过去10年,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一直赞助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如今又开始了新的启程,赞助2015年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