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赛区 ×
联系组委会:010-81058152 联系网站:
  zwdsgw@163.com   随时欢迎您的来信咨询!
登录/注册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0—2011)“恒源祥文学之星”8号简报

地区:北京 | 日期:2013-12-02 | 届数:第一届

标举真善美  弘扬主旋律

-----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回顾与思考

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于2011年4月顺利降下帷幕,历时近十个月的比赛告一段落。从去年开始的本届大赛,确定了“绿色梦想·文明生活”的总主题。绿色是新时代的文明观,梦想富有浪漫情怀,生活是现实的欲求。这个总主题继续了前五届确定的主旋律。沿着这一主旋律,大赛评委会向全国各大赛区征集赛题,下发了“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命题方案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届大赛初中组29题,高中组32题的大赛赛题。与往届相比,本届竞赛命题更注重能力导向和素质导向,更注重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更注重现代气息和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为中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空间。

2010年9月-----2011年1月是大赛的初赛阶段,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超过了3000万中学生参加了比赛。上海参与学生达40万;云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江苏省一批名校集体报名参加……从2011年1月开始,大赛进入复赛阶段,不少赛区在初赛基础上进行了赛区复赛,遴选出了地区优胜者。上海赛区还在上海教育电视台进行了赛区的电视演讲决赛,评出了上海赛区的“文学之星”等奖项。全国共有2300余篇作文进入了全国复赛,大赛评委会于2月下旬在山东济南评出了参加决赛的同学名单,全国共有167名选手成为全国总决赛的选手。

今年4月16日至18日全国总决赛于江苏南京举行。总决赛分笔试(现场写作和文化常识)、口试和现场抽签演讲三个环节。特别是现场演讲,这是本届竞赛活动展示当代中学生风采的一个亮点。大赛评出了“恒源祥文学之星”20名、提名奖20名;评出了最佳人气奖、最佳思辨奖、最佳综合素质奖、最具表现力奖、最具感染力奖等五个单项奖。

回顾本届大赛的经过以及前五届大赛举办的得失,让人体会到,我们的赛事确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始终紧扣时代主旋律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是全国许许多多项中学生作文赛事中的一项,但与其他类型的赛事相比,在紧扣时代主旋律方面做得比较好。第一届大赛的总主题是“要有一颗红亮的心”,第二届大赛的总主题是“让青春绽放真善美”,第三届大赛的总主题是“为祖国喝彩·为和谐放歌”,第四届大赛的总主题是“用爱点亮人生”,第五届大赛的总主题是“为了美好的明天”,第六届大赛的总主题是“绿色梦想·文明生活”,从中可以看出,每一届的主题都是贴近时代的脉搏,融入时代主旋律的。

二、始终把关心青少年思想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举办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为了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中学生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围绕这个主旨,大赛组委会始终把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放在首位。通过大赛,了解了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组织专家调查、分析、研究了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写出了《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送国家有关部门,为他们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更好地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做出贡献。

三、始终坚持为学生服务,为文学青年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覆盖面最广的一项中学生作文赛事。全国各地共设20多个省级(含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赛区,每届有超过3000万中学生参加。至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六届,大赛以弘扬时代主旋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文学新人为己任,坚持为广大中学生服务,坚持公益性,不收取中学生任何费用。通过严格的赛制和赛程,每届都涌现出一大批文学新苗,大赛组委会免费组织“文学之星”和脱颖而出的优胜者们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去名校名城参观访问、交流,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大赛组织会还在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建立了“恒源祥文学之星”培训基地,为每届“文学之星”进一步发展进行培训。

四、始终联系教学改革,关注高考、中考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参赛的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要面临中考、高考,大赛组委会始终关注中考、高考,在组织赛事的过程中,尽可能有利于中考、高考得到应试的参照。在命题时,在总主题下要求做到四点:1.在赛题形式上对应试常用形式作全面覆盖,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2.在题材设置上,体现开放性和自由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实际,让参赛者在多个赛题所提供的广阔社会背景和热点中得到多侧面、多角度的启示,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更容易得到发挥。3.与现行教材相结合,体现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4.对高考、中考作文的命题有所呼应,有所影响,有所引领。

正因为大赛命题有以上的要求,所以大赛的命题时常与各地的高考、中考题目殊途同归。比如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题《母语》与当年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命题《母语的魅力》相合;又如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郑板桥书法“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材料,同当年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所给出的郑板桥《题画竹》诗在内容上高度相似。特别是今年上海高考的作文题目与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初赛初中组第27题,高中组第28题发生了相撞现象。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2.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第六届“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初赛初中组第27题、高中组第28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请你联系生活,展开联想,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赛作文与高考作文“撞车”,也许只是一种偶然巧合,但偶然中却蕴涵着必然,因为我们大赛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与当前教改的指导思想相合的,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祖国、提高观察能力、体验生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人生。从侧面也佐证了我们的大赛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覆盖面最广”的高质量的中学生赛事。现在不少考生为了能在中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急功近利,埋头于书山题海而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不热心、不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作文赛事。这种“唯考是举”的短视行为是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学习再紧张,也要关心天下大事,抽出一定时间来汲取各种有益的知识养分。

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经落下帷幕,第七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即将鸣锣开场。愿我们的作文大赛在全国各赛区的共同努力下越办越好,越办越受广大中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取得更大的成功。

主题词: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回顾与思考  

主  送: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各主办单位、各赛区及会员承办单位、协办单位、相关媒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1:“撞题”事件相关新闻报道

电 视

《高考作文题被指“撞题” 专家批评实属不该》

——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夜线 记者 周云 沈骏

报 纸

《上海高考作文陷重题门 考试院连夜紧急调查》

——2011年6月8日《东方早报》作者 韩晓蓉 邹娟

《高考作文题被指与作文大赛题“雷同” 考试院官方微博称,材料出自于王元化的文章》

——2011年6月8日《青年报》作者 刘晶晶 朱文娟

《多所中学学生考前写过高考作文题 专家:大范围“撞题”应引起警觉 “作文如此雷同不是巧合”》

——2011年6月9日《新闻晨报》作者 徐斌忠 王婧 陈杰 朱晓芳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叫好之余有“争议”,与中学生作文大赛题目雷同 高考作文“撞车”是否犯忌?

——2011年6月8日《新民晚报》作者 王蔚

沪高考作文题爆“撞车门”?

——2011年6月8日《劳动报》作者 罗菁 张贤贞

《今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与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赛题不谋而合 跳出题海、拥抱生活方是作文之道》

——2011年6月11日《中学生学习报·中招专刊》

《作文是日常积累的爆发——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上海赛区评委李光仁老师访谈》

——2011年6月11日《中学生学习报·中招专刊》

网 络

网媒转载新闻报道

上海高考作文题争议 与中学生作文大赛题目雷同》

——2011年6月8日新民网

上海高考作文题惹“争议” 与赛题“撞车”》

——2011年6月8日腾讯网

《上海高考作文被指与中学生作文大赛撞题》

——2011年6月8日上海热线

《上海高考作文陷重题门 考试院连夜紧急调查》

——2011年6月8日新浪教育

《今年高考频现"撞题" 专家:大范围"撞题"应引起警觉》

——2011年6月9日新华网

沪高考作文题“撞车” 考试院:题目为考生提供较大空间

——2011年6月8日东方网

附2:2011上海高考作文题各家谈

黄玉峰(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题目平易近人便于发挥。与前两年材料切入角度的多元化相比,今年作文引发的话题则相对比较集中。

高考作文题会尽量避开一些社会上已公开出现的话题,但是完全避免也不太可能,现在资讯这么发达,题目有部分重合是一种巧合,考生和家长们不需要太担心出现不公平,毕竟影响不大,因为见过的考题未必就写得很好,出现这样高度的重合,在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中的确少见。

毛荣富(原七宝中学特级教师)

    这道题很有新意,是历年来我最欣赏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好的作文题应该具有哲学味和诗意,并能分出学生的层次,今年这道题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此之前,我最喜欢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不过今年的题目蕴藏的含义更深。

叶永烈(著名作家)

    相比之下,我最喜欢上海关于时间的高考作文题目:一是有很浓厚的人文气息;二是有很深刻的人生哲理。上海的题目,涵盖文学、历史、哲学三重含义。辩证地写出“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就是一篇好文章。看来,高考作文不仅是对广大考生的考试,也是对出题者的考试。期望每年都有富有文采、内涵深刻而又大气的好的高考作文题目。

陈晓明(北大中文系教授)

    上海的作文题有思辨、有感悟、有哲理还有人文知识背景,可以看出思想的深度和知识的厚度。作文题恰是语文教育多方博弈的结果,会出、会接受什么题目可看出省份语文教育的导向,如打分我给上海打最高分。

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是多年来未曾见到过的好题目,因为它能引起考生的哲思。此题无须专门的哲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感悟才是最根本的。上海高考出这样的题,是一个好的导向。独立的思考和感悟,是比知识更重要的。

顾伟列(华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的两句铭文,单独看各具深意,并列看并不矛盾,既为考生发挥提供了较大空间,又要求考生以辩证的思维作出解读。

李  新(光明中学语文教师)

    “一切都会过去”,说的是一种乐观的心态,要保持坚定的信念,要有长远的眼光;“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告诉我们,重视现实、把握现在。比较具有高度的写法,便是把这二者综合起来,这两者看似矛盾背后其实是辩证统一。

盲目的悲观或盲目乐观都是不对的,关键是有理性的分析。这篇作文从思想性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生已经走向成熟,他们对社会现象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看待。

余党绪(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师大附中副校长)

    作文审题难度不大,入手容易,可从为人处事的心态与策略入手,也可写历史文化的脉动与变迁,分析过去与未来的复杂关系。但无论写什么,要写深写透都需要考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积累。

李支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华东师大一附中副校长)

    往年高考作文大多是单话题,今年则是双话题,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两个观点都能兼顾,起承转合的要求较高,要接得自然合理。

张高炜(原格致中学高级教师)

    “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看似矛盾的铭文,实乃颇富深意、再也精辟不过的宇宙万物之规律。

沈国全(上海市嘉定区语文教研员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体现了“稳中有变”的趋势。与2010年秋季高考作文题相比,同是材料作文,且是组合类材料,今年的两段材料意见相左,是“求异”,比较有新意。

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毕竟是材料作文,必然有出处,我就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引用这几段材料。当不同的材料有了某种内在联系,碰巧把两种介质连接到一起,就不奇怪了。

郭雄(延安中学校长)

    当时全校同学都参加了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可供选择的作文题目有近三十个,这个题目是其中一个。可能有部分学生选择写这个题目。一些学生在考卷上看到几乎一模一样的作文题时,有点“不敢写”,因为语文老师说高考作文题的写作都要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