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赛区 ×
联系组委会:010-81058152 联系网站:
  zwdsgw@163.com   随时欢迎您的来信咨询!
登录/注册

组别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赛区
高中组 0 翁婧 陈利 浙江
时间:2021-09-20 点击量:316 推荐量:0 评论数:
				

追寻与邂逅

追寻与邂逅 因为有光,世界才能千变万化;因为有那一束朔光,才能照亮冬日尽头。光存在于每一隅——平凡,且鲜有人关注。 ——题记 半边沉降的单层黑瓦小房子,坐落在一块延伸进鱼塘的黄土地上,门前有如护卫一般的四棵香樟树,这是奶奶从前拥有的一座最古老的小房子。在想象之中,时光机带我回到了七年前的夏天,我和奶奶又重坐在了门前香樟树下的老藤椅上,眯着眼睛享受夏天的热情。 “这以前只是个鱼塘哦,你那些阿娘们填土愣是造出来这么块地的哦。”书中、电影中的场景在我的脑海里显现,三个扎着麻花辫的姊妹挑着担子在两点间反复搬运。尽管汗水浸透了衣裳,尘土覆盖了面庞,阿娘们还是有说有笑,也许正畅想着在她们一手打造的屋中会发生的趣事儿吧。“那时你爸爸还小嘞,五六岁的样子,每天就知道在田埂上跑来跑去,造房子搭不了手的。嗐,也怪,你爸爸最晚出生,姐姐们都很疼他的啦,有什么好吃好玩的第一个想着他。” “奶奶,当时条件那么艰苦,为什么还要生啊。” 奶奶的鱼尾纹皱起:“因为在等你爸爸出现。那时不像现在,没有男孩可不行哦。” 我不禁诧异:“奶奶,你当时就只是要生个男孩吗?”我不记得当时奶奶回答了什么,我只记得她似乎是笑着点了点头,脸上的皱纹辐辏起来——那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幸福的证明。奶奶的脸上有很多皱纹,这是最引人注目的,然而她却没有因此而显得苍老,反倒有种超越年龄的青春气息通过皱纹被强调出来。我邂逅了那一束光。 那是一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这个故事短小到只有几句对话,却向我幼小的心灵里照进一束光,让我思考起那离我很远的时代。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单色光。小时候总希望有个哥哥姐姐能在我无聊的时候陪我玩,或者在我想放弃的时候陪我练琴;现在依旧希望有那么一个同龄人,能够和我有超越友情的亲情。搬迁后,奶奶的住所焕然一新。远山,苍青。云翳,深白。云卷云舒,那流光匆匆而逝,湿了季节的门楣,繁花朵朵绚烂,染了江山的柔媚,而我则暂时忘却了周遭景色的变迁,体会着那个时代与我的认知的矛盾。夏虫不可语冰,却热闹了整个夏夜,芳草难解秋风,却繁盛了一方苗圃。对我来说,奶奶的青年时代很神秘。 我不能体会那时社会的心情。人们面对贫穷,面对饥荒,面对生孩子时,担忧的话语是否常挂在嘴边,眉头的“川字纹”是否在偷偷生长?但我能感受到那时社会的“疯狂”。借助莫言先生的作品我了解到,那时农村母亲生孩子讲究“瓜熟蒂落”,也不用上医院。我想,莫言先生为他那部生育史命名为“蛙”,就是因为蛙的生育特点和那时不节制的生育很相似了。科学知识的难以普及,让“计划生育”的推行举步维艰,人们谩骂,甚至使用暴力反抗,为的就是那一句“子孙满堂”。 在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的各种新观念不断地冲击着奶奶,她带着懵懂的眼光被动接受。遇到不懂的,有时也会像小孩子赌气一样自己生闷气。奶奶喜欢和很多人一起看戏曲,眼角藏不住笑意。我上小学时总跟奶奶一块儿去街上看戏曲表演,现今就少有这样的机会了。奶奶总学不会鼓捣智能电视,经常打电话来叫我爸爸去一趟给她调好戏曲频道,我知道,这其中也悄悄藏匿着思念。 时代交替、融合、过渡,创造了复色光。小辈们——比如我——也随着视界的逐渐开阔而惊叹着世界的变化。 当我在奶奶面前振振有词地宣传少吸烟时,她会不由分说地收起慈祥的笑容,严厉地指责我。她认为烟是必需品,就像粮食一样。“那时候都抽烟的。”烟或许是年代记忆中不可或缺的。试想一下,那坐在门廊上,身穿洗到发白的海军服的老爷子,如果手里没拿着一根烟,看上去就缺点那时代特有的风骨。 然而正是我的奶奶,创造了能够接续辉煌的朔光。那一代人普遍的梦想,就是生活有着落、人丁兴旺。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吾生须臾,沧海一粟。奶奶的“麾下”早已有三代子孙,这世界变化足够多,让她再也无暇顾及。 自然界的光影是多变复杂的。看老舍的《四世同堂》前,我对四代人的生活就了解颇深。那里有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恰到好处的管教,有同龄人心领神会的交流和真心实意的鼓励,更有小辈们天真浪漫的打闹和银铃般无邪的笑声——填满那因四世同堂而显得小的屋子。尽管有出现不理解、难沟通的时刻,但那也是不同的年代在时空上偶然相撞而产生的,极富有生命力的时刻。在那些时刻,一如我听奶奶说阿娘们填藕塘造房子的时刻,四代人都能从另外几代上了解到这片土地上过去、现在、未来所发生的事情。 生命本是朔光,照亮冬日尽头也带去希望。四世同堂会变成五世同堂,同堂的人会更迭,但那骨子里流淌着的血脉不会改变。奶奶的一堂四代,传递着善良正直、坚韧不拔的品性。那是生命的血脉,是承载一代代人开天辟地精神的血脉。那血脉就是这样与土地紧密联系,那土地——不管肥沃还是贫瘠——就是这样创造出了永恒的光芒。 冯骥才说,乡村就像一本本古书,等不及翻阅就要消亡了。乡村的形式的确在消亡,但其内在的韵味被代代传承。在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必会向下牢牢扎根。我虽然不在农村长大,但每当贴近农村,贴近自然之时,那古老的、惹人敬佩的勤劳和责任心总要占据我的感官。 种子只有播种在土里才有可能开花结果。不管是什么,都熬不过时间的刻刀,但是每个生命都活出了自我的精彩。生命本身就是朔光,明媚耀眼。我愿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