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赛区 ×
联系组委会:010-81058152 联系网站:
  zwdsgw@163.com   随时欢迎您的来信咨询!
登录/注册

组别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赛区
高中组 0 常雅斐 杨丽平老师 河南
时间:2021-10-21 点击量:309 推荐量:0 评论数:
				

影子的联想

“影子,指光在传播中被不透明物体阻挡而产生的较暗区域。”这是物理学对“影子”的定义。在科学快速发展的当下,“影子是什么”或已成为最基本的常识问题,以至于人们往往只关注其客观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影子”本身所具有的哲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影子,潜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圣经》谈及神创造世界,“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其实可以延伸出一个很有趣的哲学话题——有光就有影,当第一束光照亮世界,人类所认知的“世界”,是世界本身,还是其投影?这个问题放在今天当然不难回答,但那时的人类可不像咱们这么博学呢!对此,柏拉图有话说,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有一批自小就被困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受锁链所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到面前石壁上的影子,于是便想当然地以为这些影子就是这个世界的全貌,而一旦有人打破禁锢,发现了火光和物体,认识到真实的世界并试图讲述,他就会被其他囚犯认为是“疯子”并受到指控。这个关于人类认知的设想不仅巧妙地讽刺了“苏格拉底之死”,在今天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目光短浅或视角所限,或捕风捉影或坐井观天,甚而将自己片面的认知奉为圭臬,排斥异己。前有苏格拉底之死、哥白尼之殇,今有网络谣言、杠精互喷。最可悲的不是认知有限,而是意识不到自己思维的牢笼,因此成为“开化人”眼中的“洞穴囚徒”。 孩子们的手影游戏给人启发。通过对光学现象的巧妙利用,同一双手,仅是几翻几转,就能得到多种多样的投影,由此引发对信息与事实关系的思考,即同一事物也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而仅从一个角度观察往往不能准确认知事实。有一款颇具艺术性的解谜游戏,名字叫 Shadowmatic(投影寻真),玩家进入游戏后会看到一个或多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和其在墙上照出的投影轮廓,控制物体进行旋转,投影会随着物体角度的改变而改变,直至将墙上的投影变为一个具体可辨认的事物即可通关。读者闲来可以尝试一下,在放松身心时探索哲学奥秘,或许能加深对“影子”和“认知”之间联系的理解,并懂得警惕“一面之词”、“一方之影”。 见其影,寻其光,换其位,思其物,人类正是这样不断成长的。 谈完了“影子”的哲学意义,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它的文学性。 影子,因其特性而被古人青睐,承载着诗者的情思。 “影”的第一个特性,也是最易理解的特性,来源于它作为物体附属的“永恒性”和非生物的“无情性”。古人常用“影”突出孤独意味,李密在《陈情表》中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自己无依无靠;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是孤独的浪漫表达,然而“邀月对影”也难尽兴,“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这又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影”与“我”同存而不“相存”(存:问候),客观上的联系产生不了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道尽孤独。 “影”的第二个特性,在于其形象上与“物”的“相当性”和意境上多于“物”的“无声性”。诗词中常见“花影”,其与 “花”的区别无非是多出了个“影”字,这一字之差又有何效果?常建有“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宿王昌龄隐居》),写“花影”睡意正浓,就比单写“花”更添一种隐居的静谧和淡泊,“花”难免给人明丽之感,而“花影”则无艳无声,既有了“花”这一意象,又不破坏隐居图景“淡”“静”的整体基调;“月影静摇风柳外,霜华寒浸雪梅边”(韩淲《浣溪沙》)更是直接点出“影”“静”的特点,与“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寒山《诗三百三首》)同解。“影”适静谧、闲适的意境,似乎无论多艳多贵之物,加上“影”字,便少了浮,多了沉,使应有之物不少,突兀之意不现,也是“影”的一大魅力所在。 “影”的第三个特性,便是“影”字本身给人的神秘、缥缈之感。“朱弦暗断不见人,风动花枝月中影”(刘瑶《暗别离》),不见人,但见影,制造了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和神秘感,更让人想一寻其踪,一睹其容;又有李太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渐去渐远,模糊到唯余一点影子,以“影”的若隐若现表现距离之远,更染上了好友离别后怅然若失的感情色彩,由此突出诗人牵念之深。“影”本身即有飘忽、不可触感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表现怅然缥缈之情方面的独特优势。 “影子”,不只是一个名词,它更像一个符号,其所代表的意义和内蕴延伸于从本义到特征等各个方面的联想。其实不只是“影子”,还有许多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也同样可以予人以启发,只要我们愿意去看、去感受、去思考,愿意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去了解。而这正是由“见影”到“构物”的关键一步呢! 愿我们都能突破那“一方之影”为理性喝彩,读尽那万千情思与诗者为伴,而后于世间百“影”前,寻到那一抹哲思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