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一种韵味,它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畅感,或悲或乐或挣扎。留下的是更多的传承、思考和力量。
我从小就爱读诗写诗。当读到唐代李绅《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让我明白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粮食的道理。从而使我改掉了小时候挑食、浪费的不良习惯。当读到唐代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让我懂得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从而使我改掉了我与父母顶撞叛离的行为,知道该如何与他们友好沟通以及认真学习。当我读到清代张英《六尺巷》“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时,告诉了我们心胸要豁达,学会礼让与宽容。从而使我懂得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谦让妹妹,理解和包容我身边的朋友、同学和亲人。当我读到唐代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懂得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从而更加点燃爱我中华之情,且使这颗种子深深地埋在我心中。
多读诗,读好诗,使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了善观察,勤思考,敢创作的习惯。我在乌江边散步写出《乌江之秋》“秋风萧瑟落叶黄,岸上行人染秋双。一曲江水纤夫号,依窗梦醒是吾乡”,这表达了我对家乡乌江河的赞美以及对乌江船道文化的传承。我在中秋之夜赏月写出《秋思》“圆月照九州,异乡孤影愁。满樽琼浆泪,梦回月夕休”,这表达了在外漂泊的人儿中秋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观察和感受到今年的秋天不寻常变化时,我还写出了《异秋》“满林披红妆,朝暮染秋霜。枯树发新芽,静待桂花香”。让人感受到秋天将过而桂花尚开,春天未至而枯树发新芽的景象。
读诗写诗,是一种情操陶冶,是一种审美提高,是一种自信增强,是一种意志磨炼,是一种生活情趣,更是一种爱国之情的培养和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