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的联想
有光就有影,影子是极其司空见惯的东西。事实上,光与影随行,正如一个物体有其正面就有一定有反面一样,影子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
世界不可没有光,光明驱逐了黑暗,带来了希望。这样看来,光却比影要重要得多,甚至于影往往都是伴随着“邪恶”。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在我看来,有时影要比光有意义的多。
学美术的人都知道一个名词叫“光影”。依字面意思,就是指画面中光与影的形态、位置、明度等。纵然有些人喜欢强调“光”,因为它可以绘出明丽的色彩来。我却对你“影”有独钟。世界名画《夜巡》本应该是《日巡》,底色明丽,色彩鲜艳。却因长期的烟熏而背景逐步呈显墨色,这样的“影化”却令不少艺术家大加赞赏。原本人人清晰的五官,在影的作用下,有明有暗,显得非常有层次感。前排人物依旧清晰精致,后排人物则遁入黑暗中。而画作中美丽的红衣女子也在周围的黑暗承托中显得更为生动。“影”虽剥夺了画作的部分光彩,却使重点人物更加突出,更加生动地表现出画作的意境。单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影”的贡献功不可没。
影子固然是重要的,身处影子中的人与物也格外重要。在影视作品中,大家或许将更多的目光投放到壮观的场景及演员的精彩表演上。可是在曲终屏幕上演职人员名单滚动播出时,你是否会关注到配音、配乐、场记、服装等等幕后人员的付出?
这些在影子中的工作人员,为了一部优秀的作品,也付出了不可替代的努力。就拿配音为例,前段时间大火的《鬼灭之刃》中,主人公的妹妹弥豆子凭着可爱的长相火出了圈。在日本的一次关于该动漫声优的投票中,弥豆子的配音演员也获得了最高的票数。由于弥豆子总是以咬着一节竹节的造型出场,其台词也只有低吼声等音效。令人尊敬的是,其配音演员为了还原这种声音,亲自咬竹子在进行练习,以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才配出了活灵活现的弥豆子。可见,身处阴影中的人和物对光的出现具有极大的作用。
若说台前与幕后是“光”与 “影”的关系,那么“成功”与“失败”必然也符合这一个规律。没有人不渴望成功,即使最闲适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有自己的“余宅十余亩”要打理,感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这种小小成功的喜悦。失败是可憎的,他站在成功的反面。人们越渴望成功,就不由地唾弃他。果真是如此吗?俗话说得好“失购乃成功之母”。如此看来,没有之前痛苦的失败摸索,就不会有后面欢喜地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心灵鸡汤喝多了,大道理大家的心里也都懂,那为何无法消除对失败、对影子的偏见呢?我认为是因为人们在影子中走得太久,渴望哪怕一点点的光明,渴望成功的喜悦早点到来。
这话似乎有些东野圭吾的颓废气息,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人们处在失败的影子中太久,就必然渴望成功的光芒。人类处在自我的影子中太久,就必然渴望探索的光芒。国家处在懦弱的影子中太久,就必然渴望富强的光芒。民族处在衰败的影子中太久,就必然渴望复兴的光芒。
这样看来,光的地位似乎超过了隐子。但是,影子中所蕴藏的财富丝毫不逊于夺目的光芒,正如冰山露出水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都不及其在水下阴影中的10%一样。影中有着光不知道的可贵经验、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正是一片又一片的“影”的黑暗,才衬托出“光”更加璀璨美丽。
水墨画有了“明”与“暗”,才显得灵动深沉。月有了“圆”与“缺”,才显得有诗意。3D有了“阴”与“阳”,才更显得有立体感。阅历有了“成功”与“失败”才更加丰富多彩。人生有了“生”与“死”,才显得“当下”更加弥足珍贵。影子,它承载着我们的过去、痛苦、泪水和挣扎,它承载着我们不断向上拼搏的勇气和力量,它承载着我们的失败、痛苦、和平的心灵,我们必须把握住现在的美好时光,刻苦学习、积极上进,为样才能不辜负逝去的青春。
其实“影”也是“光”,只不过底色太深了而已,我愿与影同行,从影中汲取力量,做一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追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