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的联想
万物皆有影,那影子是什么呢?
物理学上的解释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产生的光学现象,这显然过于的科学性,不具备联想的浪漫性。
年幼的孩童的联想总是天马行空的。譬如,我小时候总以为影子越黑越长的人,他做过的错事越多。尤其当人们的影子因为点光源的照射而出现几个“分身”或是被物体遮挡而变得奇形怪状时,那些奇怪的念头便会不断浮现入脑海:
这几个“分身”就仿佛葫芦娃七兄弟一样,指不定就是分担我的错事,减轻母亲的“怪罪”。又或许,那几撮奇形怪状立于影子之上的“黑毛”,仿佛灰太狼的耳朵一般,现在想来,那估计也只是没有梳理好的几缕呆毛罢了。
只因年幼记得的动画少,所以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那几个人物符合年幼对影子的认知和联想。
十二岁的年纪,浅浅学习了事物的两面性和辩证的想法,对影子的联想依然没有停止。
“影子的存在,是一个人两面性的初显吧。”这是那时的我的想法。
“对于通俗的善恶观的浅薄之处,我也阐述了一些个人见解,并强调了表面上的善人是多么的无药可救。——《山的四季》”这话强调了伪善的意义,在读本中读到时,我心想这种“伪善”,必然也是被包含在影子里的。人有善恶念,或多或少的恶念,许都被影子“吃”了。所以它才与人形影不离。故那时我总想着踩影子,“返璞归真”一般地耍起了不懂事时爱干的事情,即便被父母警告过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也总有这个念头于脑海盘旋。
再说现在。
如果以前对于影子的联想总带有或多或少的负面色彩,那此刻我脑中笔下的影子,它们在雀跃。
老生常谈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默默一个人时,只有影子为伴,它像一位挚友,相伴至今,见证了苦汗与泪滴。
干革命的人是如此。当面对文化政治的冲突,文人的笔墨不掇,用一杆笔,一人影,相伴仅有星火的黑夜和道路。当面对无影的炮火,《长津湖》中抗美援朝的战士,冰天雪地穿薄衣,天寒地冻食面粉,艰难困苦之下,只有一份毅力和影子相伴,于是有了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所有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不必等待炬火。若此后竟无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有了“南陈北李”的世代相传,有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奇迹,有了新中国的安定繁荣!他们心向光明,追逐光明,而那一份对未知黑暗的恐惧和私利私欲的念头,都被放逐,这些,属于影子,也许永远相伴于个体,却永远不会走到个体的前方,因为前方,是追寻的光明。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一句诗,诉说了影如友人的奇妙联想。月色之下,影子寄托了多少愁思哀伤?可我以为,影子包含还远不止于此。
运动员的极限突破,是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苏炳添百米成绩提高0.08秒耗时三年之久,乒乓老将波尔六战奥运;32岁铅球老将巩立姣,四战奥运,终得冠军。光鲜与突破之下,他们不断挑战着人类的极限,为了个人和国家的崇高荣誉,他们面临的残酷伤痛,无情岁月,和人性深处的懦弱与逃避,都默默掩藏藏于那聚光洒下的身后,紧紧依附与人的影子中。
影子像是放映器,因为有了光的对比,才有了它的存在,它一遍遍放映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它像是给我的一个新的角度,一个重识伟人的新角度。
故以我现有之感,影子,它不仅仅是科学的存在,也是一个“容器”,它盛满了那些隐忍和掩藏,有光便有影,光影相随,人们追寻光时,影也是必然的存在,它为追寻光,作了似垫脚基石的存在,不吭不响,却又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