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光的想象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
——题记
我大概无是一个怀旧的人罢,不常展望将来,却常回首过去。我曾对繁荣的唐朝充满店向往,也曾对重文的宋朝饱含憧憬。但我现在最想回到晋朝,南山下满坡的菊花,承载我关于时光的所有想象。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陶渊明的日子,真是磁润啊。这样一位大诗人,不朽的文学家,每天都乐和和的。他曾听闻南村的乡人都和睦友善,心中便充满了向往。他为了友好的邻层过房。李白说,“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刘泰又道,“云溪一带净无沙,门对青山是我家”。那还丹我不想吃,世情烂漫我难以忘怀;门对青山我不敢居,太过冷清让人感到肃杀。我想像陶渊明一样,乐食人间烟火。在南村陶渊明的生活仍贫瘠不已。但倘若左邻左舍的炖了鸡、烧了肉,会用荷叶包了叫他尝尝;谁家娶媳妇嫁女儿,他也乐呵呵地前去帮忙,再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酒席。他的日子像细水长流的溪,让他乐在其中。
“采药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脚下的草庐前,篱下菊花正盛,简单的浊酒是陶渊明平凡的快乐。他爱着他篱下的菊花,精心侍弄着;翻看那些陈旧的书卷,低吟一首古人的诗。他会采下菊花望着它出神,也会在书案前写下一篇篇不朽的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对于陶渊明而言,写文章只是玩,为了消遣。他的日子实在不费钱,这是日日山珍海味、声色犬马的人所不解的,他只是活在自己的情致里。他是南山的主人。
"暧暧远人村,依依虚舍烟。”我觉得陶渊明是个纯粹的人,是真正的田园诗人,朝廷的诏书已经堆积成灰.,但他仍不为所动,他不是任人摆布、精美漂亮的盆景。他是野草,飘落于此,就生了根,长得参差不齐;他是野花,不为讨好谁大展笑脸,只为自己放肆烂漫。他不是装作不要名利,他知道自己是真的不想要了。他爱田园,爱自己的一方土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早些年,陶渊明曾离家做官。家中妻弱子幼,他找了一个劳工。在家书中,他没有讨论如何付薪酬,也没有嘱咐该如何考验,如何提防。他反而跟家人说,他也曾是父母的心头肉,可别欺负人家。他从来都不是一个高傲的隐居者,也不是一位清高的文学家 。他是一位极致的人道主义者,让人感到十分温暖。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愤然隐居,却也有着“落地为只弟,何必骨肉亲”的大爱情怀。即使日子穷困,却也任由田中“草盛豆苗稀”。他大概是觉得割去草,草也会痛的吧。他性极温和,我无端地认为他的面容上总是有着悲悯的微笑。
但陶渊明实际上受过很多苦楚,并非一直过着滋润的日子。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一去三十年,耗尽青春才寻得南山。但他却藏起了苦。独独把温柔与希望留在诗文中.迁居南村不全然是心向于此,而是因为旧居失火,居无定所,一家人在外飘泊两年有余,才在南村安身。他却只说“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得”。
东晋无疑是乱世中的浊世,可陶渊明却活得清明透彻,对生活充满了爱与希望。陶渊明走过的这几十年时光,是我关于时光的所有想象。“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千古就这一个陶渊明。
教师寄语:
无论时光流逝,总有一些人,跨越山河,温暖你我。古诗的魅力在于音韵,在于文字,也在于日久弥新的感动。由诗及人,是我们把书读厚的过程,而把诗和人融入作文,则是把书读薄的过程。所谓厚积薄发,意义就在这里。作文,是情感抒发的通道。不仅为应试,更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