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拂过,夕阳西下,远处芦苇丛旁坐着两个人。树枝烧得嘎嘎响,从背影可以看出是一对父子。那年他才六岁,家里穷,每到傍晚,他和父亲就会一起坐在芦苇丛烧火,吃烤红薯。即使他们家穷得穿不起裤子,他也觉得能穿着裤衩同父亲烧火、一同望着太阳西下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
红薯的香气弥漫在天空,父亲边翻腾着红薯边问:“儿子,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呀?”“我想想,当飞行员……不,当科学家……不?”父亲猜想着。
“我想当教师!”儿子的声音铿锵有力地响起。父亲呆滞着,因为他从未见过儿子如此正经。儿子的眼中隐隐约约闪烁着希望的火苗。
“父亲,我想当教师,我要教书育人,不让这里的孩子们变成文盲。”儿子的声音又响起了。
父亲这才从思索中清醒:“好!儿子有出息了!”父亲的话好似一块蜂蜜,甜上了儿子的心。他扑上去抱着父亲的腰,拥入父亲的怀里,依偎着:“爸,你真好!”暖暖的阳光撒在他们背上,心中是如此温暖。
后来,父亲带着儿子到大城市里打工,让儿子接受好的教育。怀着望子成龙的希望,儿子逐渐长大了,父亲却慢慢老了。
直到那一天,父亲正在工地里扛运钢管,远处便传来了儿子的呼唤声:“爸!我考上了,我考上师院了!”
正满头大汗的父亲闻见喜讯,高兴得将管抬得更高,大声地喊着:“兄弟们,我儿子考上师院了,长大有出息了!”
回到家,父子俩将东西搬好后,炒了几个菜,添了几杯酒坐在饭桌上开始讨论。
“儿子,恭喜你呀!你可为爸爸争了光,来,我敬你!”父亲面红耳赤地道。坐在一旁的儿子却不太高兴,他开始怀疑眼前,这位老汉还是之前慈祥的父亲吗?
见儿子不回应,父亲继续道:“等你读了师苑,出来就能挣大钱,我们两个就衣食无忧了!”
看着越说越带劲的父亲,再仔细观察他额上的条条鱼纹,儿子明白了,他看着看着,水雾蒙上了眼眶,一颗颗眼泪沉沉地砸在了饭碗上。“叮”这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打破了原有的气氛。
父亲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饮了一口酒,淡淡道:“社会嘛,就这样。”
儿子瞬间站起来:“可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们当初的理想,信念,你都忘了吗!” 说罢,便推门而出。屋外倾盆大雨伴着可怕的雷声,儿子独自在外淋着,奔跑着。
由于求学路途遥远,上大学后,父子俩再未见面,直到四年后,儿子的一封信。
得知儿子来信后,父亲快速来到邮局,取出信一看:“我将到遥远的山区支教,不用担心,我会将钱转到你那。”如此短小的一句话,却如针一般刺着父亲的心,苍老的手不再有力气握着信,无助的灵魂充满怨气。父亲回到家,一个人喝起了闷酒,辛辣的酒融着泪,难以下咽。想到好不容易培养出的儿子,又回到农村,回到起点,他猛地将酒灌入口中。
一年后,老父亲走在大街上,像一架披着皮的骨头。突然,邮局的小张叫住了他。父亲来到小张面前,原本无精打采的眼神变得精神许多,原来儿子又来信了,还有照片。想到能见到儿子,他立马冲进了邮局,他颤抖的手连忙打开信,取出照片,一看!他整个身子僵住了,这不仅仅只是儿子的照片,还有许多农村小孩,他们抱在一起,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父亲心中充斥着暖意,他翻着照片,看到最后一张,猛地发现,这并不是新的彩色照片,而是一张黑白照,他一眼就认出,这是他和儿子来城市的第一张照片。照片的背面是儿子的笔记,上面用歪曲的字写着“我的信念之光”。父亲终于明白了,这才是儿子的信念,他要让全世界的孩子拥有这样的信念。父亲擦揉着发酸的眼角,不会写字的他开始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写起来,这歪歪扭扭的字像阳光一样撒在大地上。上面写着:“去吧,儿子,追逐你的信念之光! ”
走出邮局,已是傍晚,老父亲抬头望向远方。
远方,草原上的儿子也抬头望去,眼帘里印出孩子们看夕阳的模样,闪着无比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