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05个日夜》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这么一个城市,终年淹没在漠北的黄沙中,与往来的秃鹰相伴。它既有着西域的异样风情,又有着佛教的玄关妙理,它以精美绝伦的艺术结晶与经典流传的诗篇文献闻名天下。它不但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盛大与辉煌,更体现了古人颖悟绝伦的智慧和才能。它见证了无数个王朝的兴衰,而它本身也曾盛极一时,城中美景遗迹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为此挥毫,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它的名字最早出于西汉的武帝时期,有着盛大的含义。这座漠北古城叫做——敦煌。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而对于“敦煌女儿”——樊锦诗来说亦是,她为了敦煌献上了自己的一生。她用57年的艰辛;57年的离别;57年的乡愁;57年的坚持谱写了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1963年炎夏,一个戴着草帽,背着背包,汗透衣裳的花季少女,顶着头上的艷阳,带着她的理想和满腔热血踏上了敦煌的黄沙。那是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樊锦诗。这个在上海成长,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少女,本来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到环境艰苦的沙漠工作。而她与敦煌结缘,则归功与当时报效祖国,服从分配,不畏艰辛等影响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和常书鸿精神,因此她毅然跳出北京的舒适圈,不远千里地前往环境天差地别的敦煌。
矢志不渝的坚持是成功的第一盏明灯。
在莫高窟旁的破庙里,一个单薄的身影曲着腰,在破旧木桌前透过忽明忽暗的烛光奋笔疾书,窗外的明月洁白无瑕,伴随着漠北的风声,桌前的人儿忽然放下了手中的笔,看着窗外的明月,这个素来坚强的女子流下了晶莹的眼泪。眼泪里诉不尽的,是多年背井离乡愁绪;是环境艰苦的奋斗;是天各一方的相思;是滔滔不绝的想念。为了敦煌,樊锦诗与爱人分居19年;为了敦煌,她甘愿忍受环境的恶劣;为了敦煌,她与故土相离千里。她的成功离不开的是锲而不舍的坚持。
这是她的第一个信念——无畏的坚持。正如同鱼跃龙门,人们只看到了游鱼化龙成仙的一瞬,却不曾想到鱼在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支撑它坚持的,是信念。也许坚持是痛苦的,是困难的,但,只有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唐僧才能取得真经,只有实验过无数次,爱迪生才可以发明出电灯。因此,我们在面对失败,想要放弃时是否应该先问问自己是已经足够坚持了,还是一日曝,十日寒呢?
家人的支持理解是引领成功的第二盏明灯。
“说没有犹豫动摇,那是假话。”她坦诚地说道,而幸运的是,她有一群无比支持她的家人。
天下间,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掌上明珠?哪个父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吃苦?樊锦诗的父母在知道女儿选择了去敦煌那种荒凉之地工作时,尽管心疼,却选择尊重她的意志,没有多加阻拦。在护送她去敦煌的路上,她的父亲语重心长对她说:“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就好好干”。“父亲的一句话,让我彻底长大了。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她的成功离不开的是父母的理解。
世间至苦是相思,“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晚唐诗人鱼玄机曾这样感叹过自己坎坷的爱情。对比而言樊锦诗算得上幸运至极,因为樊锦诗的丈夫就是一个情比金坚的“有情郎”,二人分居19年却依然伉俪情深。1986年,支持理解她的丈夫更放弃了在武汉大学的工作,自告奋勇调到环境恶劣的敦煌研究院和妻子共同奋斗,樊锦诗曾形容他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好丈夫”。她的成功离不开的是他的支持。
家人的支持,是她的第二个信念来源。家人的支持理解让她可以专注研究,不被琐事影响。“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成者少矣”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支持你的家人,就是你最大的阻碍。在决定人生的道路上,多些和家人们多交流沟通吧。我想,他们也一定会支持你的。
对敦煌对文物的热爱和重比泰山的责任感是她走向成功的第三盏明灯。
1998年,年过花甲的樊锦诗接过了段文杰的重担,成为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当时全国掀起了的打造旅游城市的热潮,而敦煌的有关部门想要开放莫高窟供人参观。对此,樊锦诗是极力反对,因为莫高窟是决然顶不住庞大的人流的。世界没有第二个莫高窟,而窟内每一件文物每一张壁画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结晶,一旦保护不好,这份世界遗产就会被破坏。她认为自己有责任并且必须要保护好祖先的遗产,“如果莫高窟被破坏了,那我就是历史的罪人。”。而当时打造旅游城市却已经是全国发展趋势,而且敦煌作为世界遗产,理应展示与公众等问题都让她矛盾不已。在日思夜想下,一个大胆的想法渐渐萌生——数码敦煌,“壁画这个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这个想法坚定了她构造数码敦煌的信念,她和她的团队与专业人员将一切文物、壁画和工艺加工成图像,将文献和研究成果汇成电子档案,通过虚拟漫游和文物展示等方法呈现到世人眼前,不但大大减少了因为旅客过多给予洞窟的压力,还帮助旅客更加全面地了解敦煌。
人的态度改变人的一生,责任感,是信念和成功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责任感坚定了她创造数码敦煌的信念,责任感也把她推向了成功的彼岸。当你在抱怨自己总是离成功太遥远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呢?自己究竟能够承担多少责任呢?而责任里,又有多少信念呢?当你想通后,你或许就会发现,其实成功就在你的面前,只要向前迈一小步,就能拿到。
文化的传承是她走向成功的最后一盏明灯。
她留守敦煌47年,用手中纸笔出版了《敦煌石窟》、《安西榆林窟》等10多部考古美术专著,发表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20篇考古论文,参与主编多部大型参考丛书,还发表了近40项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文物的研究报告。她留守敦煌50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打不走的敦煌人”,如今她早已青丝变白发,却依然在为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殚精竭虑。坚守敦煌五十载,青丝变华发,始终心系莫高窟,不畏艰辛终登华堂。她是文物保护传承者,她将一生奉献于敦煌,这个“敦煌女儿”的名号实至名归,实属吾辈楷模。
我在樊锦诗身上看到了四种信念,无畏坚持艰辛的信念,不怨無悔的信念,创新发明的信念和文脉传承的信念。樊锦诗的成功离不开这四种信念,而同样离不开的,是樊锦诗的责任感,家人們支持理解和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优良傳統。
如果说,信念是一道光,那没有信念的人就像陷入无穷尽的黑夜中,放弃挣扎。而相反,拥有信念的人则如在同样漆黑的世界里抓住了一束曙光,引领着你走向光明。信念給了沉魚競躍遊化成龍的勇氣,給了水滴穿石的堅持,給了孫中山先生改革開放的決心。信念可以改變一個人,可以成就一個人。
敦煌文物研究的背后是数代人的心血,正是他们不畏艰辛,坚守漠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莫高精神”造就了如今的敦煌,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为敦煌在中国近代史添上了辉煌的一笔。樊锦诗只是无数文物保护者的一员,有更多的文物保护者们为了文物献上了自己的一生,他们默默无闻,却做着最伟大的事。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胜旧人。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像他们一样,传承文脉意志,创造属于中国儿女的辉煌。
4个信念,20805个日夜,造就了今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