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散黑暗,迎来黎明。光,是希望的曙光。是那远方的期待,是回顾往昔岁月的荣光。
岁月已逝,荣光犹在。
诸葛亮,他人虽早已逝去,但他的事迹却千古流传。他所处的时代是皇权衰微,群雄割据的时代。望着百姓流离失所,饿死路野,他痛心不已,他纵有鬼神之才却苦于没有明主而无能为力。
直到遇到了他一生的知己—刘备,他这才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从此他尽心辅佐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刘备临终前曾告诉诸葛亮,如果他儿子不行诸葛亮可取而代之。可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尽心辅佐刘禅。并出兵北伐中原,在五丈原时陨落在中军帐前。
千古骂名,却掩盖不住其耀眼的功绩。
曹操乃是一位乱世豪杰。在其年轻时,许劭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来评价曹操。曹操一生参加战役五十余次,削平群雄,统一北方。曹操在《度关山》中铺陈了自己的政治意愿。其“侈恶之大,俭为共德。”其提倡俭约,为告诫家人而作《内诫令》。
曹操征战四方,其下屯田令可谓是其霸业的根本。为求得贤才,他下《求贤令》,他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告诫官员不能因出身微贱就不任用,像吴起、萧何、韩信等,凭着卓越的才能建立了不朽的功业。曹操对于求贤是极为“贪婪”的,在《短歌行》诗中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于军阀混战,造成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对于这一切曹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曹操是心系百姓的,其在《蒿里》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白遗一,念之断人肠。”
乱世之能臣,治国之贤相。
“五胡十六国”虽是动乱之世,却也是“良禽择木,良臣择主”的英雄豪杰施展抱负的时代。王猛心怀鸿鹄之志,弃桓温而从苻坚,因而建功立业,名垂史册。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政权相互攻伐,战乱不断。土地荒芜,人口减少,流民大量出现,连历朝的繁华之地长安也呈现出“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废,蒿棘成林”的荒芜景象。如何在乱世中求治,使百姓安居乐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永和十年,东晋大将桓温率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桓温问王猛:“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仗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道:“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
王猛在前秦国内打击氐族豪强,严肃吏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广立学校,提倡儒学。他在选才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 、人认为诚。还屡立战功,他打仗注意约束军队,“军禁严明,师无私犯。”他认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王猛虽位及人臣,却不追求权势,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在临终前只求苻坚给其子二十具牛,让他自食其力,而没有给他求官。
滚滚的历史年轮不停地向前,不知多少天骄人物消失其中,唯有那些不朽的功绩,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