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上海长大的17年,在不知不觉间见证了这所城市的太多变化。毕竟时光如梭,而上海又是这么大。
我似乎并不爱追捧那些人多的店,我更偏爱在轻松悠闲中邂逅一份惊喜。以前的周末,我在人来人往的小巷,随便走进一家店里,叫上几个招牌的菜亦或是在咖啡馆里叫上松饼呆上一下午。所以各种榜单的出现是我印象中最大的变化。
而在2021年的现在,无数榜单层出不穷。我似乎也沉入榜单浪潮之中,为了所谓的“种草”而去大动干戈。拍照逐渐取代我邂逅美食的惊喜,因为店的味道并没有那么重要了,只有照片的精美程度,才会受人关注。
我去过门庭若市的大饭店踩过雷,也走进过无人问津的小店却吃到了也许会让我惊艳一生的佳肴,我想有些东西是难以评价的。
记得十五岁入冬后的某天,我只身从少年宫回家,在路上收到了妈妈不回家吃饭的消息。而天似乎又冷上了几分,湿气沁进风中席卷我的全身,天上又好巧不巧下起了毛毛雨,我的手不一会儿就变得通红。
我慌乱之中随意躲进了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门是破旧的,店的招牌是用霓虹灯映出来的字,因为年久未修,许多字的偏旁也黯然失色,这场景熟悉而又陌生。但我对这些又何时抱有过期待,这里对我而言只是个避雨的地方。
店主是个四十几岁的女人,在桌前玩手机,见到我进来连忙起身给我倒了杯热水,问我有什么想吃的。
我胡乱看了看菜单选了碗面—— 一碗我之前从未体验过的大肠面,我一直觉得这东西很腥,也从未想尝试,而这次在手忙脚乱之中,不注意竟选了它。
老板娘手脚很快端来了两锅煮物,其中一碗是姜汤。她走过来拍拍我,“小姑娘,现在感冒可好的慢,喝点姜汤驱驱寒。”当时太冷了,我没来得及道谢,身体就先于自己的反应,将将汤一饮而尽,待身体暖过来我才定睛看了看锅底,只见底下铺满生姜片。
我向老板娘道谢,她只是不在意的摆摆手催促我快点吃面。
那天下午大肠成了我的最爱。
后来我在和老板娘道别后回了家,在那之后我也尝试过大场面,但总让我觉得腥的难以入口,当我在吃五十一碗的面食时,看到精致的盘子,我总忍不住回忆起老板娘端上的锅子。她的锅子很旧,锅的四周还留着长久煮饭而残留的焦痕。可就是这样的锅子,在那个冬夜实实在在的温暖了我。
我感谢这样的邂逅,我不光吃到了好吃的饭,更是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平心而论,我想哪怕再遇到老板娘,我是认不出的,因为她太平凡,但就是这样的平凡,却给我十七年的人生留下了温暖的一幕。
再后来我更留意于生活中那些不经意,却深深让人为之动容的画面。
是过年时工地外馒头铺免费送上的热气腾腾的馒头。是在寒冷冬夜没办法回家,心底深深思念妻儿父母的工人眼中饱含的热泪,他们寒暄着等待下一天的到来。
弄堂里卖桂花糕的奶奶满含笑意地看着幼儿园里叽叽喳喳像小麻雀一样的小朋友。将桂花糕一块一块用塑料袋装好,小朋友用稚嫩的嗓音大声道谢。明明是这样平常的场面,却让我感受到了如春风拂面般的温柔,桂花的香气也传遍了细窄弄堂氤氲了晚霞。
榜单固然有用,它集了广大网友的评价,让更多人可以放心地吃上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习惯通过大众点评来节约寻找的时间,吃上尽可能让自己满意的食物,这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选择。但我仍在寻找童年小巷中邂逅美食的惊喜,因为这是我印象中上海独特的味道。
现今我仍然走在城市人来人往的街道。吃过“网红”,也有再次付诸勇气去门口罗雀的小店进行尝试。追寻与邂逅在不经意间构成了我对上海的印象——上海是熙熙攘攘中的闹中取静,是骨架庞大而又血肉丰盈。而我本人也在追寻中期待邂逅,期待下一碗让我唇齿留香的大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