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在人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是若即若离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便有一个光不能到达的黑暗区域,这就是影子。有影子的地方必有光明。光造就了影,影是对光的填充,而最后都是为了衬托实体的。这实体中,包含了和影子一生相随的人类。
影子的象征意义早已融入了人类的情感生活,激发了丰富的联想。安徒生的童话《影子》,巧妙地揭示了人格的两层次,在作品中影子成了第一主角,呈现了一次自我发现之旅,最终替代了主人本身。而莎士比亚则是这样描写影子的:“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其中的寓意一目了然,一个人不能总是生活在幻想的幸福生活之中,更不要在那些浮云幻影上浪费时间。在名作《偷影子的人》中,马克李维忠于自己,用一贯简单、明确又有效的笔法述说了一则感人的故事,文中小男孩和影子的对话,精彩至极;李白的名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描写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情景。
虽然影子有着如此多或浪漫、或感人的象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中的影子都体现出了同一个特点:影子始终与人结伴出现。而这也正是“影子”的缺陷:缺乏自主性,只能做为附庸存在。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人宛如影子一般,人云亦云,始终附和他人,美其名曰“中庸”,但实际上却是放弃了自己的思考。这样自然无法得到进步,久而久之,就彻底变成了“影子”,只能躲藏与他人身后,丧失了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成为“影子”人。
影子同样也常被用来和光一起象征事物的两面性。任何事都会因为视角的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看法和影响,就如光和影子一般。光无法照亮之处形成影子,两者同源,却又互相对立。就像著名的“塞翁失马”一样,事物的的影响取决于你的视角,当你乐观地去看待它时,便能看到“光”;而以悲观的心态,则会看到对应的“影子”。
人类甚至直接用“影子”二字来表达隐形而又实际存在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经济学中,常用“影子价格”来形容资源的优化价值状态。文学作品中,用“影子爱人”形容其实是不存在的但幻想可以有一个像影子的爱人,可以随时在身边,形影不离。多党制国家,用“影子内阁”来称呼在野党为同执政党争夺执政地位,在其议会党团内部按照内阁的组织凑成的准备上台执政的班子。在金融界,“影子银行”指的就是游离在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会引发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此外还有影子工厂、影子销售、影子教育……与影子的联想是无穷的。
影子在人类的生活中与人类形影不离,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由原本单纯的一个物理现象,成为了一个有着诸多含义的意象与概念。“影子的联想 ” 早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