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赛区 ×
联系组委会:010-81058152 联系网站:
  zwdsgw@163.com   随时欢迎您的来信咨询!
登录/注册

组别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赛区
高中组 0 夏奕杰 马天翼 上海
时间:2021-10-29 点击量:338 推荐量:0 评论数:
				

致知之心,是永远的光亮

致知之心,是永远的光亮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题记 1905年,震旦公学失去了马相伯——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渴望因法国天主教会争夺学校控制权而无法满足,教会只许教法语。学生们出于义愤纷纷离开震旦公学,马相伯深刻理解学生们的感受,于是不久后,复旦公学于上海成立,这如同一道光射入了多少求知若渴的学子们的心中。 史怀哲说过:“任何一种暴力,都会在之后产生一种与它相抗衡甚至超过它的暴力。”天主教会对知识的封锁,也最终受到了那些来自有致知之心之士的反噬,于是,黑夜被撕破了,光亮回来了。 “致知之心”即追求知识,真理之心。知识与真理,是需要追求并坚决捍卫的,因为它们是人类生活中可贵的光芒。 纵观历史长河,致知之心不只一次给不同时代的人们带来光明。远古人类从发现火,了解火,到利用火,是他们对这种光亮之物的向往使人类的发展迈出了一大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乱世中提出自己的学说,追寻安身立命之所,给了当时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的人们精神以皈依;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使当时欧洲的年轻人们纷纷觉醒,开始追求知识,渐渐削弱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当下,是那张希望工程中女孩瞪大眼睛向往知识的照片,是那则关于云南贫困学校通过屏幕跟随成都七中学习改变命运的新闻报道,是那篇博士黄国平的论文致谢让我们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重拾知识的可贵。 但是“致知之心”之所以是永远的光亮,不仅仅是这样。 王守仁追求早年追求格物致知,后来在龙场驿站恍然悟道。此后,一直到它说出最后的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时,他都一直坚持自己的道,坚持知行合一。这个语境下的致知,不再仅仅是追求知识,而是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真正的“致”,真正的“得到”。如果说,浅层的“致知”是在各个时代呼吁知识,真理的到来,那么深层的“致知”就是在各个时代实践知识,真理以达成“致”的真正境界。前者是呼吁光明的到来,而后者自身即为那束光。而之所以“永远”,我想,不仅仅是因其存在于各个时代,更在于人们生生不息地践行“己知”。 于是我想到,那个还未来得及走上高考考场,身患肿瘤的女孩陈薇薇,那个选择死后捐献遗体的女孩。传统意义上来说,她未参加高考,她“致知”的程度,我们无从检验,但我想,一个爱笑,坚强,乐观,身患重病仍坚持读书,弥留之际仍能跳脱自身无法挽救的命运而关心众人命运的女孩,她“致知”的程度一定不低。因为她不仅仅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善良,奉献,乐观”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她做到了知行合一。这是一种真正的得到,而不是反映在试卷上的一框框文字。 仅仅做到浅层的“致知”是不够的,它照亮不了当今压力与日俱增的中学生的内心。内卷,佛系,躺平,这些出现在当今学生上的现象无不证明了,一些学生仅仅是学到了“我们要怎么做”,至于做不做,就另当别论了。他们没有真正感受青春,他们虚掷了黄金时代,他们拥有的是病态的思想。光亮,也不曾照过他们。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愿我们常有一颗致知之心,追求知识,坚决捍卫,知行合一,冲破笼罩在我们心中的黑暗,感受那份永远的光亮。 把黑夜驱散,让太阳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