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赛区 ×
联系组委会:010-81058152 联系网站:
  zwdsgw@163.com   随时欢迎您的来信咨询!
登录/注册

组别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赛区
初中组 0 秦宝申 沈慧俊 上海
时间:2021-10-30 点击量:357 推荐量:0 评论数:
				

坚守的力量

常人眼中,她不过是个普通的老奶奶。花白的头发,戴着眼镜,个子不高,一脸慈祥。但你一定想不到,她就是“何氏灯彩”第二代传人---何彩虹。 初次见她,是我几年前在社区图书馆做志愿者的时候。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让非遗文化走到百姓身边,那年暑假,社区特邀上海灯彩非遗传承人开设上海灯彩------兔子灯课堂,通过四堂制作课,带大家领略灯彩魅力并DIY专属兔子灯。 常听妈妈说她小时候,每逢春节便会缠着外婆买一盏可爱的兔子灯,小兔子的脖子上系一根绳子,在微冷的空气中摇曳着欢快的烛火。我只知道西方的万圣节少不了搞怪的“南瓜灯”, “兔子灯”可是从没见过,这个承载着爸爸妈妈们满满回忆的小玩意,就要从生活中消失了吗?借着做小志愿者的机会,我参加了何奶奶的课程。 按时来到图书馆,何奶奶早早地在等我们了。已是耄耋老人的何奶奶,虽白发苍苍,依然精神矍铄。她看到我们激动不已,满脸笑容地告诉我们,自己的灯彩手艺,还得从她的父亲何克明说起。何克明人称“江南灯王”,是立体动物灯的创立者。“我们都没有想到,父亲会在灯彩艺术上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影响力。”何奶奶回忆说,“扎灯非常辛苦,父亲在工作间一待就是一整天,常常扎到深夜也不休息。”正因为看到父亲辛苦劳累,何奶奶虽然学了不少灯彩手艺,却并没有真正投入到灯彩制作中。转折出现在2008年,以“何克明灯彩”为主风格的“上海灯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这份殊荣在何奶奶心中产生了不小的震撼。自那以后,她对灯彩艺术有了重新的认识并产生了一种责任感。“我坚定了一个信念,要传承好父亲毕生的事业,让这门不可多得的指尖艺术流传下去。”何奶奶看着我们认真地说。 对于参加活动的孩子来说,大家是第一次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从中国灯彩历史到何氏灯彩的特色,从扎兔灯骨架到学会整体拼装,从勾边线,安装兔子耳朵到给兔子灯化妆,课堂的内容颇为丰富。为了安全起见,原先“兔子灯”里照明用的蜡烛,则被一个小灯泡所取代。大家甚至可以为兔子灯设计专属标记,写上自己的名字。 从那以后,我便成了何奶奶的忠实小粉丝,常跟随奶奶来到她不大的居室,听她讲过去的事情,跟她学灯彩的小手艺。奶奶的身边、头顶、手旁挂满了彩灯,在面北的窗下,一头白发的她依旧爽朗爱笑,依旧日夜赶制兔子灯。去年冬天极其寒冷,何奶奶的身体不比以前那么硬朗了。“奶奶,您这样多累呀?”“只要还有人喜欢这个兔子灯,我就会坚持下去的。再说,还有你们这些小朋友呢,不是嘛?”奶奶看着我,眼中满是笑意。 如果说,那些娱乐大明星是文化产业中的“豪门大户”,那么非遗则是徘徊在生存边缘的“贫苦大众”。太多的非遗文化徘徊在“生存边缘”,非遗传人们靠着内心的坚守,孤独守望,生怕这走过千年的美好遗失在岁月里。 “灯。扎物疑真随意成。妆佳节,巧手弄图腾。”中国灯笼统称为灯彩,也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西汉时期。每一盏兔子灯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梦,一个无比快乐的理由。跟随何奶奶学得多了,我才知道,制作传统灯彩,需要经过拉直铁丝、包纸、雕塑骨架、裱糊等诸多繁复的步骤。一个兔子灯要经过50多道工序,使用30多种饰品材料,由专业手艺人花上整整一天方可完成。 “首先呀,要把铁丝用特制的工具一根根锉直,然后包上一层薄纸,随后开始扎造型,最后裱糊。其中,扎造型最花工夫,稍有不像,就要重新来过。”今年暑假开始,奶奶手把手地教我做迷你版改良兔子灯。和以前看到的不一样,何奶奶做的兔子灯更小巧,迷你号的只有5cm×3cm,还没巴掌大。这样迷你的兔子灯里,仍然可以放上灯珠,在夜里闪闪发光。 这时,我的手却好像不听使唤起来。兔子头,别看它就两个圈,这两个圈要摆好最难,摆不好就“满盘皆输”。还有身上套在一起的7个钢丝圈,要套得稳固、圆润也相当不易。我急得满头大汗,手中的钢丝圈却依旧七歪八扭。奶奶一边忙着帮我,一边说:“别看有的灯彩结构复杂,其实技术上却是循规蹈矩操作容易,反而是看着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是呀,正是如此精雕细琢,才能使兔子灯造型更精确,姿态更传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看着那竹圈、铁丝、彩纸在自己手中慢慢变成一只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小兔灯,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啊!手捧成品,我是如此的兴奋又感动。爸爸妈妈儿时的伙伴,重新在我们手里诞生了! 傍晚时分,告别何奶奶,我手捧兔子灯走上回家的路。万家灯火处飘来了阵阵饭菜香,而那位普通的老人,依旧在朝北的房间里劳作,昏暗的灯光,老旧的桌椅,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不是为了靠这个发财,只是因为,喜欢。 但愿此后的元宵节,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枚小小的兔子灯,亮在月圆的夜里。“见人、见物、见生活”,让人带着物走进生活,才能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代。我看了看手中的兔子灯,点点头,坚定地迈出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