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此为复旦大学的取名由来,然而人间的光从何处而来?是耀眼的日光?是柔和的月光?还是那挂在天际的熠熠星光?或是众人以身为养的微光,终成燎原之火?
原子弹火光闪耀中国
1965年7月,陈福良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走向广袤的大西北,开启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光辉岁月,成为我国两弹一星道路上的建设者。
金银滩位于青海省,在那时自然条件恶劣到人为干预都很困难,成天吹大风。一腔热血也暖不了冰冷的指尖。而工作时接触的有害化学药品,又以缓慢的速度的侵蚀着肝脏。即便如此,陈福良从来没有想过退缩、放弃。他像一颗顽强的螺丝钉牢牢地坚守在岗位上。22年中他与同伴共同开荒拓土,接力奋斗。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原子弹试验成功。
火红的天光由地面冲向天空,像是绚丽的烟花般炸开。如同蛟龙吞吐云雾,以浪花的面貌散开来。那一刹那火光闪耀了中国,他以默默无闻的奉献,创造了献给中国的“烟花”。
文学哲思点亮中国
1906年1月,鲁迅在日留学期间,课间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他被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所刺痛了,发出了“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在此之后,他以笔为刃划破黑暗封建的中国,以辛辣讽刺的笔调刺痛了国人,也戳破了许多沉醉于封建礼教不可自拔之人。然而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多少人无法理解他,多少人诋毁他。但他仍发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高呼。
文学哲思似鲲鹏遨游于汪洋之中,卷起惊涛骇浪,翻得汹涌波涛。吞吐万物,却又甘愿做人民的“雁奴”,以思想的乍现,灵魂的火光点亮中国。
手持灯盏照亮中国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谁能想到这次的指挥竟是年仅24岁的周承钰?她每天在发射塔上学奔走,协调各种工作。被亲切地称为“大姐”。在生活中的她也是个爱吃小零食的普通女孩。
凭一人之力,将母校排名冲进亚洲前80的青年学者邢立达。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同时也是痴迷于恐龙的大男孩。发表的论文多达133篇,核心期刊发表的就有95篇,这组数据足以比肩老教授。
试问我们有何不能为中华贡献?
前人以不败的信仰为中国燃起灯火,我们必将火光传递,回应前人的呼唤。让我们替李大钊去看更远的未来“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我们必将传承灯火,为逐渐强盛的中国照亮前行之路。然而我们绝不会在这条路上感到孤独,万人并肩前行,为中国而奋斗。
而你将是永远的光亮,而我将与你共同前行。让我们手持灯火,照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