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光的想象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我们不可以改变时间,但可以进行一场关于历史的合理推想。 ——题记
寂寥的夜中,仰望着星空,视繁星若点,手执一经卷,展开一场对时光的想象。
刀砍东风,何有于我哉
天启四年,杨涟上了早朝,他将藏于袖中的弹劾书紧紧攥着。今天,他要让魏忠贤彻底倒台,让宦官集团分崩离析,还大明一个长远之江山。但此时的朝廷业已乌烟瘴气,他所在的东林党是饱受摧残,魏忠贤的奸笑响彻了整个皇宫。杨涟也比较忐忑,但是为了大明的江山,为了子孙后代,他也不得不如此。他快步走上殿,向明熹宗磕头拿出了弹劾书,数列出了二十四条关于魏忠贤的罪状,字字铿锵,针针见血。他已想到,他可能会被明熹宗训斥,被魏忠贤怀恨,被打入诏狱……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明熹宗并没有震怒,而是下令彻查此案。不久,魏忠贤倒台,杨涟成为了内阁首辅,他历经图治,将这个拐弯中的帝国一步一步接入正轨,大明的江山也得到了长时间的延续。
可仔细一想,就算魏忠贤倒台,大明也不可能步入正轨。在真正的历史中,杨涟输了,输的一败涂地,输的惨绝人寰。以至于他在诏狱中写下血书:“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何有于我哉?”看似豪情壮志,却是他对命运的不甘。至此,终究还是因为他太懦弱,当年,如若他敢发动天下义士,魏忠贤必死无疑。可历史正是有太多“我想”,而不存在“如果”。就算历史被改写,明朝也会因他的优柔寡断,就如唐朝的唐武宗般,落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下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仰望天空,见一轮圆月挂在上头。纵使他对家人,故乡有无尽的想念,可他现在还不能回家。因为,他明天要参加进士考试,他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功名天下知”。第二天,他走进了长安城,望着歌舞升平,车水马龙的大唐,他的心中有对未来仕途的无限向往。几个时辰后,他走出了考场,迫切的想要找到他的偶像李白,二人相谈甚欢,成为忘年之交。成绩出来了,杜甫凭借着他腹中经纶一举夺魁,考中了进士科,名列二甲,直取翰林大学士。十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等朝廷重臣发动政变,平息战乱。杜甫死后,被唐肃宗追授太保太傅,谥号“文正”。
细品杜甫的一生,可以发现,这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三考功名不中而后浪迹天涯,不巧又遇安史之乱,辗转半生,流离失所,于困境中感悟人生,终成一代诗圣。倘若如上文一般,用它来做宰相,那是也万万不可的。他太感性,虽胸怀大志,有“致君尧舜上”的伟大理想,但终究缺少了一种敏锐的品质。他没有房玄龄的果断,也没有杜如晦的犀利,更没有魏徵的忠言善谏。究其一生,他还是更适合做一个诗人。与其让他致仕,倒不若让他如正史般的活着:用半生的凄凉困苦,换来流传千古的绝美诗篇。他心系国家与人民有“致君尧舜上”的伟大志向。他又无比的悲凄,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愁苦。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又不乏“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柔情似水。我想这颠沛流离,辗转半生的生活,才可以表现出杜甫真实的写照——虽被现实碾压,也要不屈不挠的活着。
骓不逝兮可奈何
四面楚歌。垓下的军帐中,项羽正在与将士商议如何逃出刘邦的重围。一个小将谏言:“大王,我认为这是刘邦的诡计我们可以趁现在他们不注意时,突出重围,方有一线生机!”项羽听从了他的建议。他和不下杀出重围直驱长安。皇宫之中,项羽的军队列队有素,整装待发。刘邦坐于殿上,项羽站在殿下,项羽道:“刘邦小贼,今日我必取你人头。说来真是讽刺,如今,你感受到垓下的感受了吗?”项羽挥剑立就,刘邦人头落地。复二年,项羽称帝,定国号为楚,迁都洛阳,自称楚高祖。
纵观项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枭雄,他有雄才大略,但是缺少了一种灵动。他不懂得如何用人,只知道自己蛮斗。而刘邦不会,刘邦满腹经纶。他懂,如果只依靠自己,那么他将一事无成。所以,他用了贤人。论才略,他不如张良,所以他用了张良。论处政,他不如萧何,所以他这用了萧何。论统兵,他不如韩信,所以他任用了韩信。刘邦集三者之长,方才铸就了历史上辉煌的大汉帝国。反观项羽,论才略,他比刘邦更懂得兵法;论武力,他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力。他败,就败在了他的自傲。古语说得好“灵动之水,方可会为江海;灵动之人,方可铸就不朽英雄。”
迎着繁星洒下的最后一缕星光,我合上了书。心中有唏嘘,有感慨,更多的是明悟。历史不可重来,但可以警示后人。时光漫漫,汲前人之长,补今者之短,那我们的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向繁荣富强的方向发展!
时光长河不倦地向前流淌,不管多么惊天动地的事,都会没入历史的尘埃中。也许,只有那乌云之上的星辰才会记得,有一个少年,在一个静谧夜晚穿越古今,完成了一次,时光的想象……
——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