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让世界闪闪发光
“你我各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便各有两种思想。”萧伯纳如是说。思想不是物质,物质在交换中保持数量的平衡,思想却在交流中丰富、沉积而变得更加深沉、完善。
古人将能与自己交流心声的朋友当作挚友,是因为这样的朋友可以与你共享精神财富,因而能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慧。马克思撰写《资本论》,融会了许多学者的思想,《资本论》是他与学者、大家在思想上交流的结果,他的著作也因此而闪耀着理智、科学的光芒。由此可见,交流之于思想,正如清泉之于树木,思想若是那水渠,交流便是源头的活水。有交流,思想才能不僵死,才能有发展,才能有创新。
然而,交流的作用绝不仅仅止于此,如果你能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品评我们的历史,你会发现,交流是文化发展进程的主流。文化越发达,交流就越普遍、越顺繁。宋词是诗词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与文人之间的交流不无关系。辛弃疾可谓豪放派的代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何等豪壮,他与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互通诗章,互相品评、玩味之后,他的词中融入了柔和格调,正如“春在溪头荠菜花”所体现的那样,使他的词风雄健而不强横,刚柔并济,使词的格调、意境得以在豪放与婉约中找到平衡,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因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宋词,既有“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的慷慨激昂之美,又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淡淡的忧郁之美。试想若不是交流,何以能使后人得到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
从文化的结构上说,思想是核心,由此辐射到文化的其他方面,诸如文学、绘画艺术等,交流统摄了思想,并将它的光与热送到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从某种意义上说,交流便是文化的一切,没有了交流,文化只是守旧僵死的模式;没有了交流,文化也无从健全完善,自然就谈不上什么发展;
今夕的中国文化璀璨辉煌。交流的作用,越来越重翌,越来越显著。然而在当前的社会上,有一种思想却颇有市场,那便是强调个性,强调独立。有个性、有独特的风格是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封闭自我,将别人的意见拒之于千里之外。真正有独创意识的艺术家、思想家都从交流中吸取营养:王羲之学卫夫人的书法,学习前辈的技艺,最终独树一帜,号称“书圣”,他做到了“融会百家而了无痕迹”,而不是闭门造车。我们提倡的,便是这样一种独立意识,它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之上,借助其动力而自成一派。没有交流的个性,是愚钝后的萌芽;只有交流,才能让这世界更加丰富,更有哲思,充满生机,也只有交流,才能让世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