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漫漫 曙光初现
追逐的是信念,觉醒的是时代。
——题记
在冉冉晨光中,是谁,因一夜沉思黑了眼圈?
在狂风暴雨中,是谁,因访问疾苦湿了衣衫?
在昏黄油灯下,是谁,因拼命校稿白了双鬓?
在群众大会上,是谁,因救国心切失了声音?
是北大校园里追求新知的学生,是南湖红船上热烈讨论的青年,是那个黑暗年代里的率先觉醒者。新文化的浪潮永不停息,是他们对信念的一种诠释。《觉醒年代》让我关注到许多新文化的先驱,比如北大的校长蔡元培,他是一位新文化的坚决支持者,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前后,经历的许许多多世故,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情,加深了他对自由的向往。他不顾身边的人反对,终于让女子进入了学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他信仰的写照。
也许蔡元培也应感谢陈独秀,他也像一束光,坚定了他前行的路。
陈独秀不满封建礼教,痛斥执笔写下《敬告青年》抨击封建的旧道德与旧文化,他把民主和科学放在前列,用深重尖锐的语言照亮了青年前行的路。陈独秀相信,曙光乍现,他自己也要成为青年的那一束光,于是带头吹响了新文化的号角。革命的道路漫长而艰苦,许多人都在中途放弃。但,他是陈独秀,笔墨和那一身放荡之气伴随他走到了终点。
一方有难,八方来助,陈独秀所遇之困境,还有五湖四海之相助。有着四万万民众的泱泱华夏为何会被烈火般强国蹂躏,为何为人所不耻?“因为国民没有健康的体魄!”湖南学生毛泽东说。“因为中国人民没有新的思想!”《新青年》总编辑陈独秀掩面叹息。“那是因为人民都还没有醒过来,都还沉睡在旧中国这间只有浑浊空气的老房子里啊!”看到人们争先恐后抢食人血馒头的青年鲁迅愤然道之。“所以我们才需要唤醒中国人民,能叫醒一个便叫醒一个!”北大教授钱玄同高声呐喊。中国青年都看向了他们,他们的信念照亮了青年人的路。外国的“德先生”与“赛先生”让他们深刻理解解放的意义。 继《敬告青年》 以后,胡适发表《尝试论》,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号召全国人民尝试新文化,改变旧社会,他们让中国看到了什么是新青年,什么是新中国。五四运动、工人运动是他们的信念与梦想,是新中国的希望。
改革维新还看今朝,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新中国的收获,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新一代的青年当有长远的理想,不应被眼前的诱惑所迷倒,所思所想都必须将目光放置于国家和民族之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吾辈当心中有光,眼底无霜,行己所思,做己所想。
国之兴起、富强之路尚任重且道远,愿吾辈青年不负时代,不负国家,凡心所向,皆素履以往,但觉中国需改变,则醒以先进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