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永远的光亮
诗词深隐于华夏灵魂的深处,昂而不作,光而不妖。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是永远的光亮。
诗词的自然美是永远的光亮。诗词里有中国的大好河山。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壮景,有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异域风情,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春色,有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山郭酒旗风”的村庄美景,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风光,有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光景,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湖光天色,有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雨中西湖,有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瀑布,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胜景。
诗词的情怀美是永远的光亮。诗人把种种真情都揉进了诗词中,这种情是家国情怀。从投江告世的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再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诗词从不缺的就是诗人大无畏的家国情怀和壮志难酬。连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也呼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世武将梦却入文人书的辛弃疾也悲叹“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诗词的岁月美是永远的光亮。诗词的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诗词散发出的光亮是中华文化的深层力量,也是深入内心的力量。就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苏轼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诗词如茶,有绵长的回味,仔细品尝,便得无数的人生道理。诗词如歌,有抑扬的曲调,让人在婉转中开颜,在悠扬中忘忧。诗词如哲人,即便经历千年的磨洗也能激励我们满怀希望,所向披靡。
中国诗词文化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语言艺术,不仅能描绘细水长流的深情与久伴,更能传递慷慨激昂的精神与信仰。第六季《诗词大赛》,最后众人齐颂《七律·长征》,这首诗中传达的长征精神,不只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更是一直以来激励国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敢前行的民族精神。就如同康震老师所说:“今年重读《七律·长征》诗,重新缅怀那一段历史,对我们更好地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的。”中国诗词文化中的精神与信仰,正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承袭着中华民族的血性与浩气。
诗词是永远的光亮,向我们展示祖国的山河,向我们传递悠悠的情怀,向我们述说岁月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