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赛区 ×
联系组委会:010-81058152 联系网站:
  zwdsgw@163.com   随时欢迎您的来信咨询!
登录/注册

组别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赛区
初中组 0 王翘楚 仇丽丹 江苏
时间:2021-11-03 点击量:428 推荐量:0 评论数:
				

关于时光的想象

关于时光的想象 我,大克鼎,起于周孝王时期,膳夫克以铜铸我,故名“大克鼎”。鼎,王权之象征。鼎,礼之所现。克己复礼,乃君子一生之所器也。君子重器,一生不为所致。鼎在那时是天子祭天的重要礼器,因此我便成了大周礼制制度的传承者。原以为这就是我的一生。 清光绪十六年。 在一阵挖土声后,我重见了天日。后来几经周折我来到了苏州的潘家手中,也因此见到了我的姐姐“大盂鼎”。潘祖荫老先生将我们视若珍宝,可奈何命中无儿,只好在临终前将我和其他文物一并交予孙媳潘达于守护。我听到了潘达于对潘祖荫老先生郑重地承诺,也见证了这一生的承诺。 辛亥革命爆发。 潘达于先生将我们秘藏进了家中的“三间头”,她亲自找来的两位木匠用木头制造了一个大箱子将我和姐姐放入其中,埋入地下,外屋因堆放了杂物因此不容易被发现,我与姐姐也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当箱子盖关上的那一瞬间,我听到潘达于先生对两位知情的木匠说:“潘家养你们一世”。潘老先生为保护我的安全,用已没落的潘家向木匠承诺他们一世,我不禁为之动容,我……回家了。 苏州沦陷,日本人扭头直奔潘家大宅。乒乒乓乓的搜查声、愤怒的呵斥声,没有一次不使我胆战心惊。而潘先生的沉着与坚守也没有一次不使我感动。 后因年久,木箱腐烂,先生又让我和姐姐重归土地上。1951年7月,一个看似平常的7月,却是我人生新的开端。 “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献大部……”笔下的一笔一划都写出了潘先生的“仁”与“义”,拼尽一生守护的文物,在解放后捐献国家,无需奖金,只留下一张奖状贴在床头,这一贴就是五十年。如今我站在上海博物院,面对千千万万的参观者,我才明白,这才是我的家。 原以为心安之处便是家,而时至今时今日我才发现,有华夏精神的地方便是我的家!我不再仅仅是大国礼制制度的传承者,更是华夏“仁”“义”精神的见证者。 感谢潘达于先生对我的守护,让我大克鼎得以回家。 感谢中华儿女对我的传承,使我华夏的精神得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