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绕着,人们总是在乞求邂逅一些东西,希望邂逅一些自己所喜歡的,所追尋的。可这些东西往往要靠自己追寻换回来的,每一场邂逅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偶然,而是每一次的追寻换回来的必然,当你朝着某个目标努力追寻,你所熱愛的一定会在某一天和自己邂逅。
每個人一生都在追尋與邂逅,6歲時的我們時追尋著成長,後來邂逅了校園;8歲時的我們追尋著友情,在校園裡邂逅了能和自己聊到現在的朋友;15歲的我們追尋著他人的讚美,邂逅了網絡文化。而如今的我們,正朝著自己心儀的大學而進步,正等待著下一次的邂逅。
記得在我剛上高中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在電視上看到了一位正在接受採訪的藝術家,回憶起他當時所講“我從3年前就已經想做這一係列的作品,一直遇不到心儀的材料,這些時間一直在不斷修改和重塑。最後這次展覽才能成功舉辦。”聽到這我不得不反思,很多時候我突如其來的,覺得超讚的點子,最後都怎麼樣了呢?嗯,全都埋沒在了自己的藉口…或者說懶惰裡。
那個展覽我去看了,是第一次我本人希望去看的藝術展,哪位藝術家所展示的主題是“日常的儀式”。是了,我們每個人都經歷著一種特殊的日常,同樣瑣碎,同樣單調。或許換做我們任何人都不會把時間花在這種重複的,無聊的時間上。他用了三年的時間,觀察著他身邊所發生的一切,或著是街邊不起眼的路燈,又或著是某一個晚上在燈火通明的城市裡看到了只有運氣好才能看到的星星。
他一直希望看到“日常”的大門打開後的樣子,用了三年的時間去邂逅每一天發生的點點滴滴,邂逅無數對戀人的愛情,邂逅路邊的野貓,邂逅天上的星星。邂逅著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的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事。為什麼我們每天都過著的生活,這位藝術家卻能把這些變成美妙的邂逅對象,只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抱著追尋的心去觀察這個世界。當我們誰都沒有了解這種事的想法,自然不會注意到身邊有什麼正和自己擦邊而過,一旦有了追尋的目標,邂逅自然也不會缺席。
分享無人知曉的經歷可能太過抽象,想必大家都認識袁隆平爺爺,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1960年,三年困難時期大饑荒,當時的袁爺爺看到了兩具局被飢餓活活折磨而死的餓殍。在那個時候,老先生便決意要研究產糧。 短短七個月後,袁爺爺便培育出了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推翻了其他學者的學說,轟動了學術界。14年後,雜交水稻被成功培育並開始大量種植。03年,中國大陸一半以上的水稻都是袁隆平團隊研究出來的雜交品種。
袁爺爺的一生都致力在培育雜交水稻上,六十年來從未放棄過他的事業,即使因為年紀增長帶來了不便,他都未曾休息,一心想著科研。多虧了袁爺爺現在的我們才能過得這麼幸福,每一頓都能溫飽。
袁爺爺為了自己的追求,選擇終身與稻穀作伴,用那雙飽經滄桑的手,在紙上做無數次記錄,調配出不同的藥水中養育種子,頂著患病的身體親自考察中國各地的地形。最後選擇出最好的方案培育最堅強的種苗,拯救那些活在飢餓中的人們。他是一位英雄,一位值得所有人尊敬的英雄。可以說袁隆平爺爺的整顆心臟都在為“讓中國人吃飽飯”而跳動。追尋兩個字讓袁爺爺奉獻了一生。
最後該來說說我自己了,說實話,我從小到大根本就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考上名牌大學”“報讀熱愛的專業”“天賦使然”…諸如此類的想法我從來沒有想過。這麼多年來我都沒有追尋的事物。
不過有件事我是知道的,我喜歡藝術。無論是畫畫還是化妝,雕刻還是小手工,這些我都很樂意去做。現在才來審視自己可能有些晚了。我認為涉及自身的例子會非常難找。在苦思冥想一番後還是得不到結論,正準備放棄寫我本身時猛然發現其實追尋與邂逅正就隱藏在我認為普通的日常裡。為了追尋美,我努力讓自己的審美有所提高,在閒暇時間會看一些感興趣展覽,也因此結交了一些有共同話題的朋友,我們互相交流,分享看法。聊的多了,身邊自然而然也出現了很多相關的話題和標籤。在不知不覺中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其它的內容,開闊了我的視野。我也是直到現在才意識到這件事。
原來當人們有了自我的追尋後,邂逅的過程是察覺不到的,更像細水長流,可能正因如此所以才會稱為做“邂逅”吧。我想這可能就是我親身經歷的追尋和邂逅了。
有的人認為“追尋”和“邂逅”是反義詞,但仔細想想,在這個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命運般的巧合、幸运与邂逅呢?那不过是人們有意無意間追寻後得到的甜美的果實。虽然这样的好事是那么的珍稀,但足以让人們感到欣慰并不惜為了自己渴望的“邂逅”继续努力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