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邂逅
钱锺书先生曾说:“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单就文学一脉而言,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散文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恢宏的气派,更不用提曲艺的优美,国画的空灵,茶文化的高雅,各种精致的器具,各种雄伟的建筑……这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源于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代代相传,源于中华人民辛勤创造的民族精神。让我们追寻文化之根,追寻永恒之光,与它来场美丽的邂逅。
重返千年,追寻永恒。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中的满目疮痍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的韧性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思想,让“仁爱”在中华大地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老子的“无为而治”对国人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时至今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已经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老庄哲学所蕴含着的哲理已经被人们内化于心。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法家的富国强兵……皆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历经无数风雨却“韧性”不减,惟有永恒依旧。
战火硝烟,重现永恒。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告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痛教训在前,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议转移故宫国宝。若想平安转移数以千计、价值连城的国宝,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在押送人员,管理人员和故宫迁移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近两万箱文物辗转上万里,途径多个省份,历经十几年的战争岁月,竟无一损毁,甚至连装箱记录清单都保存得十分完好。现在这些宝物被保存在博物馆里,每当人们为其而惊叹、折服时,回顾故宫国宝南迁的旷世文化大长征,即会明白为何华夏文明能依靠骨子的“韧劲”绵延不断,流传至今。一个历经千年风霜洗礼,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国家,其依靠的绝对不是简单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而是文明本身。即使经历暴风雨,但永恒之光不灭。
时光飞逝,再寻永恒。
又是一年近端午,又是粽子飘香时。2021年的端午节无疑再一次带给了我们一场文化的洗礼。“祭,飞龙在天。祈,国泰民安。颂,宫商角徵。品,粽横一面。水为媒,舞为魂。敬,风华绝代,盛世大唐。”在2021年端午节,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引起人们的一致好评和惊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支舞蹈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美的感受,更深层次的是,带领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我们再一次被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折服。
华夏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数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回顾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中华人民仍能用他们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把一个伤痕累累的民族扛起来,踏过难关,最终化险为夷。其中的文化精神力量是历经千年方能窥探到的美丽。
让我们追寻文化之根,追寻永恒之光,让文化自信成为我们内心最坚定、最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