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久哉!我泱泱中华,群英荟萃,文明传承五千年。海乃百川,有容乃大。兼收并蓄,方为中华!
乘着清风,我来到了崖山,追寻着当年的道统,在这里我邂逅了陆秀夫。他告诉我,就算是死,也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他有个朋友,埋骨元大都城。当年,他陆秀夫是左丞相,而那位右丞相,在零丁洋中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在元大都的菜市口前,留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血字衣带赞“我大宋虽弱,却也不会奴颜婢膝地匍匐在侵略者的脚下摇尾乞怜!纵使大宋十万军民投海自尽,却也不会成为亡国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民族之魂,铭刻入骨,永世不忘!”
拜别陆秀夫,来到扬州城,古城城墙上,站着的是史可法。他愤怒地撕毁清军的投降书,对我说,他的老师左光斗,在被害之前,依旧挂念着百姓社稷。虽然他的老师有些严格,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老师的教诲他一直记在心间。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南明的奸臣祸国殃民,声色犬马。但他史可法还有良心。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史可法不能对不起良心,也不能愧对他的授业恩师,更不能对不起扬州城的百姓!
拜别史可法,随意而行。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我不由打了一个寒噤,猛然惊觉——五丈原!武侯归天之地。“亮生于乱世,林老甘泉,承蒙昭烈皇帝三顾之恩,不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亮六出祁山,伏张郃,收武阴,司马仲达胆寒。”武侯不知何时出现在了我的身后,我看着这位积劳成疾,怀恨而终的汉丞相,心里早已五味杂陈。纵使他知道,光复大汉无疑是逆天而行。可十二岁逃难之时,刘玄德带着拼凑起来的几千兵马,螳臂当车般地去救援徐州,从数万狼虎之师中救下了他的故乡——琅琊;后来又有三顾茅庐,待之以师。如此礼遇,怎能不拼一拼,搏一搏?我们并排立在五丈原上,沉默无语,良久,武侯长叹一声“悠悠苍天,何薄于我!”黯然而去。我不禁潸然泪下,现如今,成都到西安只需要两个时辰,而武侯,走了一生。
带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岳阳楼,邂逅了我的偶像——范文正公,那位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楚国公。他见了我,很是高兴,问我民生,问我国防,问我政治,问我文化。我看着这位孩子般问这问那的大贤者,笑着说:“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人民追求吃好穿好;没有哪个国家再敢欺负我们;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良久,我叹了口气,“只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大都追捧戏子,没几个人真正关心子曰诗云了,唉”希文公认真地听着,脸上的笑容逐渐绽放“那就好啊,那就好啊,国泰民安,美哉!”可一会儿,他看着我,似是有些忧愁“那浑浑无涯《虞书》《禹书》,诘屈聱牙的《周诰》《殷盘》,谨严、浮夸之《春秋》《左传》等才是我们民族灵魂得以传承的根本啊!倘若我们失去了民族的灵魂,也就等同于建木失根,蛟龙失云,国虽在,与亡何异”我深以为然,稽首而别。
追寻华夏的精神,我邂逅许多先贤。他们教会了我,什么是泱泱华夏之精神:是那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是那份“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是那份“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更是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吾辈当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