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像一趟列车,途中不断有人上来,短暂寒暄后又匆忙告别,上车下车数余回,相识离去空一场,只剩自己看着空旷的车厢,回忆过往。世间没不散的宴席,不别的朋友,孤独才是常态。对于孤独,我认为有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内涵。
头上高悬着三两颗星星扑朔迷离,冷清的月光穿过墨云,照在树梢上正在休憩的巢。在阒然的小道中独行,避开灯红酒绿,躲过熙熙攘攘,路灯暖黄而单调,形单影只的影子是在灯光中剪出的深黑的人形。迎面走来几个嬉笑的人,耳廓变得热闹,可惜走得太快,热闹太短暂,回头望时只看见他们的影子在说笑打闹,耳边又只剩下寂寥------孤独的意境大概是这样,与热闹方枘圆凿。
孤独或许是背井离乡,伶俜无依。羁留他乡,眼看着落日熔金,眼看着暮云合璧,眼看着雁群振翅南飞,留下自己在他乡观黄叶飘落,独对孤灯,默默出神,“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张继驾扁舟仁立桥头,把秋月,红枫,渔火,江桥及钟声,铸进夜的宁静寂寥,铸进自己寥廓的胸膛。
孤独还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坚守和不屈的气节,陶渊明不堪官场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生活贫困,蓬户瓮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怡然自乐。这闲适是附丽于孤独的:虽不与人交往,但不用假惺惺地迎合他人,不必与肮脏的世俗同流合污,没有他人打扰,守住了自我精神世界的纯粹,悠闲自在。“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道出屈原平生之正直清白,尽管稔知会遭人排挤孤立,但面对内心的气节和原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五柳先生一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孤独却无违内心的生活。于五柳先生和屈原来说,卢梭曾言的“社交场中的闲逸令人厌恶的,因为它是被迫的,孤独生活中的闲逸愉快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无疑是他们毅然选择孤独的原因。
但对于李太白而言,独酌是件十分煞风景的事,于是他突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上酒桌,同自己举杯共酌,酒兴上头,且歌且舞,不啻真人共饮,好不欢乐。然风吹酒醒,共饮之人难觅,知己难寻,只得同明月,影子相约在云霄再见。诗中充满了“李白式浪漫”,读完却又留下冷清悲凉之感,道尽人生的孤独无奈。是美酒和孤独,造就了这千古名篇,缔造了那万古之愁。由此观之,孤独也是灵感迸发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孤独具有何其丰富之人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