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之風猶如夜晚的街燈,讓主體縮小,把影子放大;病態的追求是日落黃昏,讓主體和影子模糊不清。自我、個性、特質被隱埋,欲望,尤如被拉長放大的影子,是個沒有靈魂的傀儡。
容貌焦慮是個新名詞,却真實地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不知從何時開始,美的定義越發變得狹窄:“白高瘦才是美”、“S型才是美”、“巴掌臉、尖下巴、雙眼皮才是美”…… 時髦的審美標準,似乎讓女孩子們習慣了。美只有一個標準,不管是從穿搭到妝容,從配飾到生活細節,開始爲這個自我設定或被動設定的標準努力。對自己的體重斤斤計較,追求所謂“三庭五眼”的黃金比例,爲最小碼的身材狂熱,從小微調到大動干戈,這些對自己的苛刻和懷疑,對潮流的屈服,醞釀著她們內心的極端焦慮。
我曾經以爲這些焦慮是我們這些學生不懂的,但是,我身邊的好友們也逐漸被這種焦慮所吞噬:小Y總是不吃午飯,實在餓的不行才吃一點麵包,她總是抱怨自己太胖了,要减肥,要像某個明星一樣的瘦……但其實她一米六的個子,才90斤;小Q總是爲一天1200大卡的食物攝入熱量苦費心思。若某天吃了火鍋、炸鶏等高熱量的食物,還得自行餓三天……“早餐吃一根紅薯和一顆鶏蛋,中午吃一小碗蕎麥麵條,一小塊鶏胸肉,幾顆西蘭花;晚上吃半截玉米、半個蘋果和一瓶脫脂酸奶……“,上次聚會的時候,小Q津津有味地設計著她暑假的减脂菜譜。她們兩人明明骨瘦如柴,已餓成手無縛鶏之力的孱弱女子,却還是抱怨自己的小腿太粗,穿短裙不好看;沒有直角肩,不敢穿小吊帶……她們,只要多看鏡子裏的自己幾分鐘,便可以給自己挑出一堆毛病。她們,正是被“BM風”瘋狂洗腦後的另一個影子。
“BM風”是什麽?是由小衆品牌Brandy Melville衍生出來的一種穿搭風格,這個風格的特點就是“短、緊、露”。BM的衣服,只有一個尺碼,而且是非常苛刻的尺碼,只有很瘦的女生才能穿。女生們以自己能穿進此衣爲傲,不能者爲耻。在這股風氣的影響下,網絡流傳著一份所謂的”BM女孩體重表“,讓各人對號入座。即使是在醫學角度上有害健康的標準,却仍受到女生們的追捧。如果你問那些BM女孩,一米六的個子多重才合適,“85斤吧,不能再重了。嗯…差不多了,體重表上就是這麽寫著”那是多麽瘋狂的數字!對她們而言,如果能把自己塞進腰圍60cm的格紋裙,如同中獎一般的開心。世界各地的BM門店,總是門庭若市,來買衣服的女孩們擠得水泄不通。女孩們都會看到一個長方形的木制標牌,上面寫著一行字:”One size fits most”, 這些標牌布滿了整個店面,就像高速公路上無處不在的警示牌,以一種强勢的、命令的口氣告訴女孩們:這就是標準,你要成爲那絕大多數適合這個尺寸的人。女孩們仿佛看到光亮一般,一股腦地想成爲“BM女孩”,迫不及待地將自己塞進那短小的裙子里,上小紅書,上微博搜索“BM女孩”,數千萬條貼文如排山倒海之勢涌來:千篇一律的格紋裙子、千篇一律的拍照姿勢、千篇一律的妝容。她們沒有姓名,只有一個稱號:BM女孩!潮流在哪,她們就在哪,就像影子那樣沒有面目。
作爲好朋友,我看著小Y和小Q對自己吹毛求疵,挑剔著鏡子裏的自己,爲了保持體重挨餓只喝白開水的樣子……小Y因常年不吃午飯而常犯胃病,小Q爲了體重秤上的數字變化而神經兮兮,我心疼却又無奈。無論我怎麽勸說,她們都抱怨自己爲什麽不能變得更瘦一點,更漂亮一點,不斷刷著小紅書裏膚白貌美大長腿的博主,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我記憶中的她們,是以前大喊著“我是super star”,擺出各種滑稽姿勢,哈哈大笑從不爲體重煩惱的女孩子,那時的她們是那樣的率真、可愛。而現在的她們,却深陷潮流的泥潭,爲了一副被人定義爲美的皮囊,失去了她們的個性、自我與思想。
如果說節食只是容貌焦慮的入門版,最近在網上發生的瘦小腿手術走進了大衆的眼中。故事來源于網上一位博主的分享,是自己做“小腿肌肉阻斷術”的經歷。我看著這位博士前後截然不同的小腿對比圖,心生疑惑。好奇驅使我上網搜索了一下。果然,此乃“妖術” !這種手術的原理便是切斷神經,導致小腿肌肉萎縮。美名其曰瘦小腿,結果却等于挑斷了你的脚筋。做過此項手術之後,不僅走路緩慢無力、姿勢异常,甚至會影響行走能力。更可怕的是,這種以失去部分行動力爲代價去換取讓小腿變瘦變美效果的手術居然受到很多女生的追捧。不僅如此,自殘式變美如“斷骨增高”、“拆肋骨瘦腰”、“切胃减肥”、“骨水泥增高頭顱”……層出不窮。我不理解這樣的追求是爲了什麽?可能只是爲了那虛無縹緲的美,爲了滿足那虛榮之心?也有可能是根本不是爲什麽,只是因爲大家都在做,不做就變成不入流了。自殘式變美之風氣,荼毒了多少花季少女,讓這些還是花骨朵的少女不管是健康還是心智,都提前夭折了!
很多的調查研究表明,近六成的大學生患有容貌焦慮症。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毓凱談到,根據心理學分析,女性比男性存在更爲嚴重的容貌焦慮,同時,存在容貌焦慮問題的往往是20多歲的年輕人。明明正是花樣年華,充滿年輕的氣息,擁有緊緻的下顎綫,以及健康靈動的身體,却因爲盲目的追求,對自己過分的苛刻,以及從衆的羊群心理,讓各人的焦慮程度攀向高峰。中青校媒調查發現,自卑心理、普遍流行的單調審美,過于期待他人認可、互相攀比的心理是導致容貌焦慮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見,容貌焦慮往往來自于自身的否定,而這種否定大多數源于互聯網。網絡信息的發達,讓我們能看到最好看、最優質的男性和女性的形象。面對大量優勢形象衝擊,我們往往不由自主地形成主觀印象,認爲世界上俊男靚女占絕大多數,自己也不甘示弱,從而想拼命地把自己擠入這些“俊男靚女“的行列之中。同時,醫美技術的發達更是加速了這種情况的惡化:某某明星同款吸脂術、某某明星同款雙眼皮……”像是告訴我們,醫美可以改變外表和命運。如果沒有加入這支大軍,就是被拋弃的,是不被承認的,是沒有價值的人。這樣的想法和風氣,把我們一步步拖入了容貌焦慮的深淵,加劇了對自我的否定,不再有自己的主觀想法,像傀儡般的盲目追尋著摩登影子。
趙薇導演的作品——《聽見她說》的魔鏡篇中,非常深刻地談論了容貌焦慮問題。主人公每天花兩個小時三十七分鐘的時間來照鏡子,用精美的妝容,明星同款的衣服包裝自己,不願看到自己的素顔。通過長時間的化妝才讓自己內心滿意,從而到了一種走火入魔的地步。她討厭自己,打心底地認爲自己長得很醜,但是又怨恨自己,爲什麽要活的如此卑微。這樣的打扮,到底要取悅誰?這樣的心理拉鋸戰,把她弄得心力交瘁。
我難過,我悲憤,女孩到底要成爲什麽樣子才是美,爲什麽要“成爲“她的影子?難道女孩本身的樣子不是都很美嗎?美的標準是被誰定義的?又是爲誰定義的?爲什麽女孩們要如飛蛾撲火般去達到這樣苛刻的標準呢?
美,從來就沒有哪種固定的千篇一律的定義。身殘志堅可以是美,環肥燕瘦可以是美。美是多樣的,美是沒有局限的,有淩亂美、力量美、殘缺美等等,千姿百態,各式各樣。 這個夏天,中國奧運女孩們帶來了一場令衆人瞠目結舌的審美暴擊。賽場上的李雯雯,就像一個所向披靡的女戰士,抓舉140公斤,挺舉180公斤讓她斬獲這届奧運會87公斤級女子舉重冠軍,幷打破三項世界紀錄。賽場下的她,是那樣的純真可愛。得知自己取得冠軍後,用雙手向觀眾展示了一個愛心的姿勢,宛如小女孩一般。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她,在我眼中都是極美的。還有49公斤級的冠軍侯志慧,以及鉛球冠軍鞏立姣,賽場上的她們橫掃千軍,獨占鰲頭。鞏立姣對著鏡頭指著胸前中國標志,自豪地說“China,牛!”這個鏡頭仍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汗水遍布她的臉龐,雙眼閃爍的自豪,原始野性的咆哮,充斥著無法闡述的力量之美。但令我大失所望的是,她們走下賽場,仍然被“白幼瘦”的審美標準審視著。采訪鞏立姣的記者對她只有女漢子的點評,更開玩笑的說以後的男朋友手腕肯定掰不過她。這位記者憑什麽用自己狹隘的審美標準去調侃這位奧運冠軍,只是因爲她沒有達到現代審美的標準?奧運會上那些所向披靡的女戰士們,不斷打破現今狹隘的審美標準。女性的美,除心靈美之外,外在的表相,力量、敏捷、智慧、協作……也都是美的一部分。首次闖入奧運會女子800米的王春雨,她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决心;第一位晋級女子100米半决賽的葛曼棋,前一秒扎著“哪咤頭”對著鏡頭擺著元氣滿滿的pose,後一秒似離弦之箭般的破竹之勢沖向終點。田徑賽場上的她們,擁有健美的肌肉綫條,性感的小麥色皮膚,獨一無二的亞洲面孔顯得更爲出彩。不僅如此,由楊浚瑄、湯慕涵、張雨霏、李冰潔組成的“娘子軍”一舉打破世界紀錄,拿下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冠軍。水上的她們,擁有燦爛的笑容,充滿力量的倒三角身材;水下的她們,化身靈活的海豚,掀起重重巨浪。2002年出生的楊舒予,一米八的身高,一身健壯的肌肉,一頭利落的短髮。她沒有傳統意義上明顯的女性特徵,但她却用自己的實力收割了女子三人籃球的季軍。她們不斷地刷新著我們對女性美的認知,不斷地告訴我們,美的標準是廣闊的,是包容的,是多種多樣的。
泰戈爾曾說過:“你能够從外表的美來評論一朵花或一隻蝴蝶,但你不能這樣來評價一個人。”對于女孩來說,追求外表的美是天性,但是過度的執著只會適得其反。其實,我們該焦慮的從來都不是容貌,而是怎麽去發現自己的獨特美。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離開影子,就像從不放弃成爲心中更好的自己,就像美永遠存在那樣。美從來就沒有固定的定義:不是歐式雙眼皮才是美的,單眼皮也別有風情;去掉脚筋的小腿是瘦了,但同時也殘了。與其隨波逐流去追求那些轉瞬即逝的美,不如直面、肯定和接納自己。只有我們從內而外的肯定自己,我們才能讓自己擺脫這種焦慮。失去自我認同,失去自己的思想,盲目改變自己,就如追逐影子一樣,沒有思想,沒有面目,沒有靈魂,只能被外在的光源操縱,無法脫離主體而活。
我想對所有的女孩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別讓自己掉入焦慮的陷阱之中,別讓自己成爲沒有面目的影子。我們嚮往的那束光,不是來自別人的認同,而是源自自身的堅持和自信。我們有自己的思想、智慧、力量、心智,這也是我們作爲鮮活的人而具有的珍寶。我們要相信,做自己、做自信的女生比什麽都珍貴。那些事倍功半的變美技術確實可以改變你的外表,但讓你沉迷的不是美的本身,而是一種自動變得“更好”的錯覺和快感。就像朱光潜老師《談美》一書中所提到的快感和美感,英國姑娘的“美”和希臘女神雕像的“美”顯然是兩件事,一個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個是能引起美感的。令我們焦慮的,讓我們無比渴求的,到底是真正的美感,還是所謂夢想成真的快感呢?我們不應依附現代狹隘的審美標準而盲目改變自己,我們更應及時止損,努力跳出這個被人指手畫脚的圈子,去追尋自己的獨一無二。與影子只能緊緊地依附著主體不同,我們有自由,我們可以去追求,去擁有。而所謂的自由,不是毫無保留地內耗,走火入魔的索取,應是更加自省的判斷和抉擇。
真理和自我如同正午的太陽,把影子縮短,把自我拉長。我們是光,我們是主體,我們要活得透亮,我們要在陽光下生活。我們不能被影子替代,它只是我們某個時間空間下的附屬品,但它不能代替我們。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自信,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
我們可以有影子,但我們不能為影子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