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光
—— 手持汉节不失
“葡萄美酒夜光杯”,你可曾为甘甜的葡萄而陶醉?你可曾见过雨鬣霜蹄的汗血宝马?你可曾为阳光透过玻璃形成的五光十色而流连忘返?这一切,你定不陌生。你是否考虑过,它们从何而来?请翻开如本厚书的历史,追溯那千年前的故事。
公元前138年,城外,一位年轻人要将自己的一生守护一个词——“凿空”。他郑重地接过了汉朝旌节,仿佛接过了整个汉朝的未来,如视珍宝。他就是张骞。因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大漠的骄阳并未点燃黄沙,却把他内心烤热,顿时热血沸腾,眼睛里映满了希望,和平盛世宛如眨眼间。张骞纵身一跃,跨上一匹骏马,义无反顾,向西而行。汉武帝望着他渐行渐远,背影消失在黄沙之中,心中无限憧憬。
一路西向,张骞脸上满是对西域的向往之态。虽然带了很多东西,做足了准备,但他还是未料到,中途突然被匈奴人抓住,一待就是十余年光阴啊!
在这十余年里,张骞逐渐学会了匈奴话,并有了家庭。十年是什么概念?汉武帝早已成年矣。这里环境恶劣,他每天艰难地挺着,苟且安生。尽管身在异乡,他对大汉的思念日夜回荡,何时归去?匈奴就是他的余生吗?使命完成了吗?估计张骞在匈奴帐下曾无数次思量。每天,思乡、惆怅、负罪感笼罩着他,这使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出逃。终于,感谢上苍赐予了张骞一次良机。
这天夜里,乌云布满天际,黑沉沉的,一场暴雨即将而至。果不其然,顷刻间,豆大的雨点儿迫不及待地拍打着地面,伴随着肆虐的风,羊圈栅栏漫天飞,羊儿们受了惊,四处逃窜。看守张骞的匈奴人担心自家的羊跑丢,急得满头大汗,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正当看守们觉得“山重水复”之际,张骞的妻子走出账外,告诉他们:“张骞由我来看守,你们回去照看家畜吧,不然,这天气一会儿可要行凶作恶了!”看守们见这位女子是匈奴人,或许不会放张骞吧,于是急忙跑回家去了。然而,张骞被他的妻子唤醒,“夫君,快走吧。”张骞立马会意,于是与妻子、护卫们急急出逃。不知何时月上中梢,他们才稍作休息。原来,张骞的妻子见丈夫天天愁眉不展,思乡情切,难免心生怜悯。可是,张骞心怀钢铁般的信念,说出了一句让在场的人无比震惊的豪言:“不,我不回大汉,我要去大月氏。”你能想象得到吗?这好似一个人最终要得到奖赏可突然自动放弃了一般离谱。但这对于张骞来讲,再怎么断肠,再怎么思念,他一定要抵达终点,再回到长安,风风光光地面见汉武大帝刘彻。这个抉择一点也不离谱!他转身,刹那间,月光洒落在他的青丝上,泛着微光。马头又朝西更近了一步。
终于,张骞到了大月氏。他看到了好多新奇、琳琅满目的东西——高大的战马,一种圆的像珠子一样的“果子”,剥开像脑袋一样壳仁的坚果,等等。只可惜,来时风餐露宿,随从所剩无几,无法携带太多。再加上本来这次张骞的目的是劝大月氏一起收服匈奴的,可大月氏早已斗志全无,张骞只好悻悻而返。中途,他又被匈奴抓住,可这盆“冷水”似乎对张骞的信念毫无动摇之力,他被扣留一年后再次得以逃走。
不知何时,他隐隐约约地看到黄沙之中有一座城池,他一惊,策马向前。城门上有两个大字:长安。张骞眼眶忍不住泛红,整个身子不断地颤抖。“长......安......”,他带着有些苍老的声音呢喃着,一下子触动了心结,随即快马加鞭来到了皇城。此刻,汉武帝已到壮年,他一听张骞回来了,激动地连朝服都没来得及换,一定要近距离看看这个十几年杳无音信的使者到底怎么样了。“陛下!”张骞扑通跪下,给刘彻重重地磕着头,心中那份眷念再也无法掩饰,潸然泪下。汉武帝无比感动,疾下台阶,扶着张骞,哽咽许久。这君臣相见,竟然相隔13年。虽然,张骞一路上困难重重,食不果腹,但他一直心系大汉,“持汉节不失”,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带着一个三百人的庞大使团出使西域,沿途各国都认识了大汉王朝的国力。从此,“丝绸之路”建立,匈奴不敢轻易骚扰大汉,为之后的霍去病、卫青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念的力量就是“手持汉节不失”,信念能让一个人发光发热,张骞便是如此。信念像雪中炭火,像荒漠甘泉,它激励着前行,迎难而上,这便是“信念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