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邂逅”,这两个词太美了。追寻,道出积极进取昂扬向前的闯劲;邂逅,阐释漫漫路上豁然开朗的悠然。人生路上,只有将追寻与邂逅有机结合,不舍于追寻,不困于邂逅,才能奏出华美乐章。
追寻中的“寻”字,意为探求与找。它启示我们,追寻不同于追逐,追寻的是心灵与梦想的方向,无关功名,无关成败。从古至今,太多的有志之士一刻不曾放弃追寻自己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从春秋时卧薪尝胆终报仇雪恨的勾践,到身在狱中仍坚持编纂史书的司马迁,再到潜心研究水稻六十载只为实现杂交覆盖全球梦的袁隆平爷爷,中国人身上从未缺乏敢拼敢追的精神与干劲。追寻的路很苦很累。我们触过柴火的坚硬粗糙,尝过胆的苦涩难咽,听说过狱中艰苦条件,看到过八旬老人弯着的脊梁与稻田里颗颗落下的汗珠。我们知道追梦人的不易——追寻的路,很苦。
相比之下,邂逅似乎是甜的,是美的。我们听说了太多科学家与真理的邂逅、文学家与素材的邂逅。我们听说过雷达工程师斯彭塞因口袋里的巧克力融化偶然发现了微波的热效应,听说过托尔斯泰在一个白日梦的午后看到了华贵却满面愁容的妇人而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写作。邂逅带来了了苦苦追寻而不得的蜜果,毫不费力,令人垂涎。
可事实当真如此吗?邂逅真的可以代替甚至超越追寻的意义吗?
邂逅若是发生在未曾追寻过的人身上,只能被浪费。“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如是说。科学如此,文学亦可类推。假若托尔斯泰混沌度日,不留心民间疾苦,那么在他梦中出现的妇人,便只是一位妇人而已,哪里会有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子?科学、文学是这般,世上所有的学问、乃至人生之路,也是这般。初涉世的青年固然期待巧妙的邂逅,但若明白邂逅之机遇永远只赠与追寻之人,才是明白了一大道理。
再者,邂逅带给我们的是成功的灵感,而追寻路上我们所获得的,远比单一的成果丰富。每一个人怀揣着初生的梦想,走在薄雾迷离的小道上。追寻者们不计较路途的远近,漫步转弯的路口,沿行蜿蜒的河流,步步为营,培养着脚踏实地与不言放弃的精神;而盼着邂逅的人们只会兀自眺望远方的山峰,紧盯渺远的成果,终将故步自封,寸步难行。我们通过追寻获得的成长与意志,是其他经历不能提供的。
愿青年的我们,不再缚于一场惊艳的邂逅。青年人应在蜿蜒路上,听从自己心的声音,不止追寻自我之步伐,不失超越自我之意志,最终,正如易卜生先生所说“将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收获追寻的硕果,在追寻之余,品味邂逅的曼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