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北京,初雪。至今仍记得那天故宫博物院的文案很温柔,写道,“一下雪,北京就变回了北平”。
北京的故宫,是真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地方,是我心中的桃花源。我喜欢春天的时候,“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喜欢夏天的时候一场倾盆大雨过后空气中泥土混着青草的气息;也喜欢秋天的时候空中“人”字型的雁群飞过,带动凉风吹起二十一世纪初的量贩心动;喜欢冬天降临时层层叠叠的雪,深深浅浅的红。还有啊,夕阳西下的时候最肃穆,那是一日将尽的最后的叹息,而这夕阳之下,你我皆为归客。那个时候人烟向这宫门蔓延过去,故宫开始湮没于夜色,最终属于它自己。宫墙变成了保护罩,罩住旁人难以邂逅的紫禁城。
曾疯狂追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缘此,我深知这些雕梁画栋保留至此,是谁的功劳。无数次想过去故宫工作,养几条猫猫狗狗,栽点奇花异草。那猫狗或许是从前的御猫后代,那花草也有可能纠缠着几百年前古木的根须。关上门,“吱嘎”一声后锁上带锈的锁,将一切柴米油盐拒之门外,沉醉在扑面而来的历史里,于是余生只剩下钟表字画佛像也很好,如果足够幸运,还能与古琴、清茶、熏香为友。那是我无数次写文章前让心安静下来时遐想的画面,是永远的白月光。
前文大篇幅的赘述,说到底,是象牙塔里的乌托邦。如电影中所说的“择一事,终一生”,我大概只能试试,久坐费神,专注更费,断断是不能坚持一辈子的。可是于他们,在满腔热血时被置于冰窖,交付了自己一生繁华。他们之中固有放弃之人,去追求自己年少时的天光,但更多的人留下,不再为凡事喧嚣所侵扰,他们以一己之力抹去岁月的痕迹,让中华在中国人眼中始终年轻。他们不是因为伟大而传承,而是因为传承而伟大。
每个人都是一辈子,只有长短之分,谁不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身以许国,再难许家。他们可以抛弃热闹市井,一心钻研古物,他们可以娶梅花为妻,以仙鹤为子,他们偶尔也相信故宫几百年流转的故事,因为尊重四海潮生,尊重每一缕残存的芳魂。我总觉得,修文物的人,他们并不古板,且往往温柔又怀旧。
他们穿着工装,买一套煎饼,骑着单车穿梭在各个胡同时,他们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中的一个。但因为他们每天眯眼盯着的东西承载过太多次凝望,他们每天推开的门太厚又有太深的磨痕,他们脚下的青砖见证过太多宦海的浮沉,太多深宫的幽怨,太多帝王的更迭,所以他们的平凡开始染上跌宕。
寂寞吗?像坐在龙椅上的每一位君主,曾在寝宫里踱步的每一位嫔妃和宫人,从前被打造、被摩挲、被关切的每一件文物一样,在故宫修文物的他们,寂寞吗?我想不会罢,他们或许孤独,但不至于寂寞,而这铺天盖地的孤独有什么不好,孤独的肉体里也不乏饱满的灵魂。
不要觉得这样平凡一辈子,就叫做庸庸碌碌,叫做没有价值,人生的价值本就不以有多少人认识来衡量的。在这里追寻历史、邂逅故事,而这偌大的紫禁城里每一件文物背后,必定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悲喜交集。正点的钟敲响的时候,修文物的人或许也会与古物说点悄悄话,倾诉各自的秘密,只是那些自诩成功的人再没有机会听到。
或云:“这片土地留给我们后人最大的礼物应该就是这么两件了吧。一件是历史,一件是文化,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历史和文化,更是用他们的生命守护时间的长河,赓续华夏的血脉,传承民族的记忆,擦亮国家的未来。
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中华之盛世。不负时代,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