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霎那把七情俱已为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五年的时间过去,再次听到这段戏词,心中不免还是有些隐隐的痛。从进入京剧班的那一天开始,我是似乎就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块学习的料。流过泪,淌过汗,跌倒过,彷徨过,但我始终不能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独坐书房,望向窗外,看着窗外的夕阳渐渐退成了浅绛。
窗外,一片熟悉的黛绿,映入了我的眼帘。苔花?是它。我从小便识得它。它"叶不成叶花不成花",与周围连成一片。我甚至找不到一个好的形容词去描述它。它,太卑微了。这小小的一片青苔,和我又是多么的像啊!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坐着孤独的挣扎。
思绪渐渐飘向了那个破败的随园。那时的袁牧是不是也如我一样兀自成伤,渴望阳光,才会赢出那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的意义早已知晓,它告诉我们再艰难也要如苔花一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美丽,绽放在耀眼夺目的阳光下。可是我反倒认为这句诗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讽刺:苔花无论再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成为牡丹,胜放在阳光之下。和台花一样,我所有的挣扎与努力,无非不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自欺欺人。在京剧班,我只能成为一朵默默无闻,暗自挣扎的台花无法改变。
然而,这不应该成为故事的全部——
我又回忆起了那些往事,在中国舞团里,我是无可替代的领舞,聚光灯,总是落在我身上许久许久,我就是那一朵最引人注目的"牡丹";在朗诵班里,我的朗诵总是受老师称赞,习惯了在阳光下耀眼顺风的牡丹生活,总保留着一份倔强与固执。又回忆起在练习室里付出的汗水与努力,一遍遍的合拍,一遍遍的走步,一遍遍的听从老师的教诲,总是凭着自己的那一份固执,去让自己成为一朵"牡丹"。
思绪一下收了回来,回到了眼前这小小的的苔花上。此时的我。却有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想法:对于苔花来说,环境是个单选题,选择了此处就不能选择彼处;而我们呢?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多样性的,京剧也好,跳舞也罢,我们可以尝试多个领域。我们就没必要因为在此处成为"苔花"就唉声叹气,止步不前;因为在"彼处",我们依旧是盛放的"牡丹"!再退一步,作为一朵花,爱脚下的土地,尽情的享受阳光的滋润,这就足够了,何必在意自己是苔花还是牡丹呢?是啊,我爱京剧,享受京剧带给我的快乐与温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就足够了,何必在意我是不是主角呢?
原来我们不可能成为所有领域的主角,而只有真正明白与理解了这一点,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在阳光下闪耀夺目的主角!
突然,心好像打开了一扇窗。
窗外,阳光正好,洒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