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有雲:「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省察是一個人發現自身錯誤的過程,而這一行為的目的更多是為了自我糾錯。我在網上看過一句我很讚同的話:「人生本沒有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人賦予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未經省察的人生就如同沒有被賦予意義的人生,因為這樣的人生,既沒有思考,也沒有價值。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又是否有進行過思辨?有沒有思考過自己的人生軌跡和價值觀?古往今来,有無數的英雄、學者在不同的人生節點進行省察,在那些時間點進行思考,進行自我糾錯,這樣,才成就了今日之中華。
這些肩負著興邦重任的民族英雄,總是永存於歷史的不同時代、不同空間。王繼才、王仕花夫婦三十二年堅守崗位、無怨無悔,使原本寸草不生的開山島有了顏色;張桂梅紮根邊疆教育一線40餘年,推動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在平凡的職位上不平凡地幫助無數名女孩續寫了人生華章;他們是在海風中屹立不倒的中國紅,也是陽光普照下的新疆棉,共同創造了如今國家的興盛發展。
在人類學家項飆的觀點中,我們的人生都是被各種社會力量推進或裹挾著過來的。新世紀給予年輕一代新的機遇,但他們同樣也面對著新的挑戰。在媒體影響及城市化發展的前提下,「躺平」風潮也隨即盛行。誠然,任何一個風潮的盛行都是每個時代轉換的必經之路,但倘若我們回溯歷史,不難發現迎難而上才是人生常態。從近代到建黨建國,無數先輩雖知所在時代的現狀難以改變,但還是選擇去做,他們仿佛暗夜中的火炬,點燃了希望。「躺平」雖安逸,但卻是人生最枯燥單調的顏色。未來就在前方,而路就在腳下,當下的年輕一輩何不將先輩的精神延續?這樣華夏民族的火種才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被消磨殆盡。
今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開始進入公眾視線,且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中可得知,澳門居民在橫琴創業就業會有一系列保障和稅收優惠。作為一位澳門新青年,面對這新征途的機遇,深知機遇中隱匿挑戰,挑戰裡存在機遇,就像澳大校長宋永華先生在采訪中所說,方案中幾次提到澳門大學,校內師生都深受鼓舞,但這既是機遇,也是責任。
不久前,我參觀了「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到新中國發展成就,那不可忘卻集體記憶,隨著我步伐的行走而不停重映,從青銅器到書法作品,從脫貧攻堅到展望未來,那是屬於民族、屬於國家的文化符號......常常都說,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我想,這也許就是。當下青少年的愛國行為已不再只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義務和責任。面對無窮無盡的挑戰,吾輩應該成為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黑暗來臨前反思整個白晝,從無數先輩的曲折經歷中汲取經驗,且行且思,學會察勢,在挑戰中把握機遇。
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生於新世紀之初的少年郎,更應肩負起新一輪的時代重任,如魯迅先生所說,若國民奮發圖強,那麼國家也會興盛發展。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所以更應追尋前輩的那束光,反思當下社會,以自覺、清醒的方式面向未來。就讓我們承繼先輩之志,助力國之成長,以青年夢築中國夢,與祖國母親一同邁向新時代的富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