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審視的人生是虛度的,當你真正的審視人生時,才是對自我的熔煉。未經拷問的青年人在青春裏充滿著各種共同幻象,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無常變幻。迷路於青春道路上的我們應當下定決心,自我審視,戳破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幻想後,於青春中我們才能懂得“自覺”。
青春,我們通過獨立思考,戳破一個個虛無的幻想。羅丹的雕塑作品“地獄之門”中間放著的是著名的“思想者”。一直以來,我不解中間放著的不應該是地獄惡魔之類的東西嗎?現在我才明白,“思想者”代表的是深入思考。思考的過程雖痛苦,但只要我們通過這條“地獄的走廊”,就能直達“天堂”。
青春,我們在面對各種誘惑時,應三思。在青年時代我們會遇到太多的誘惑,就譬如我們會憧憬愛情,發豆芽夢的我們很容易陷入愛情的泥潭,且無法自拔。如果在面對愛情這個世紀難題,我們一味一股腦兒往裏鑽,那麽受傷的必是那些偷嚐愛情果實的我們。想想少年階段的我們是否足夠具備能力去處理一切愛情中的難題,如果答案為否的話,我們是否應停一停想一想。畢竟,在現今速食式的愛情世界裏,情感已變得多麽脆弱,個人也會產生出很多無力感。 故在面對這些相似的世紀難題時,我們要抵得住誘惑,“三思而後行”,放眼未來,暫且擱置這一時之樂。
青春,迷路於錯誤道路上的我們,應提早制定人生方向牌。高二,正是為升大準備的重面要階段,老師亦不時鼓勵大家進行生涯規劃;然而,總有些同學不思進取,整天渾渾噩噩,不知時間已悄然地一天天流失。當你每天還在嬉耍玩樂時,別人的簡歷表裏已經填滿各種獎項;當你還在儍痴痴的做著白日夢時,別人已經對其所報讀大學胸有成竹。“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青年人應明白,生活中有堅定的目標才可找準方向。青年人應要自覺,不過份的自信,要活得清醒。
青春,我們應志存高遠,不可辜負未來。古往今來,無數的青年從小就胸懷大志。譬如少年張仲景曾看到瘟疫橫行,寫下了“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天之莫救”;“我們人生隨我們花費多少努力而具有價值”,今日年僅22歲的澳門學生林君朗給出了這句話的答案。熱衷於地理學科的他,在大學期間,利用課餘時間到那些旅行者鮮少踏足的國度進行探訪學習和社會考察,如尼泊爾、科索沃、危地馬拉…….其後,他將所見所聞,轉爲文字,寫下一篇篇文章;可天妒英才,他竟在二零一八年病逝於倫敦。為了留下君朗所走的足跡,其父母不辭勞苦地完成了兒子的遺願,把其生前文章編成作品《雲上的十八歲》。君朗青年雖生命短暫,但他積極多彩的生活已經活出了普通人幾十年的人生。他用百分百的努力來演繹出生命的意義,這種勇敢拼搏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年青一代學習。“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君朗學長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是雲上那顆最閃亮並最年輕的星星。
青春,我們遇到困難時,應勇於面對並懂得思考解決辦法。 拿出紙,提起筆,面對寫作我更多的是害怕,我害怕寫偏題目,害怕內容不夠全面,害怕最後的成績不理想。即便我心裏有太多的害怕,但我仍有提起筆挑戰自己的勇氣!因為我心有着執念,堅信“思考能解決問題”的信念。我不斷挖掘作文題目需要的意涵,不斷的查找資料,最後我成功克服那些所謂的“害怕”,創作一篇自我滿意的作文。這些看似簡單的“思考”,其實對於我們青年來說不易做到。當這個年紀的你有了銳利的思想後,你會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看,這就是“獨立思考”並自我解難的魅力。
我深知獨立的思考能力是“青春的自覺”。“它”告訴我們在面對誘惑時,要懂得三思;“它”告訴我們,當你迷茫於人生路時,應及時堅定目標;“它”告訴我們,青年是社會未來接班人,應當懷有抱負,志存高遠;“它”給予我們自信和勇氣,在我們遇到困難時也可以迎難而上。我們攜帶“青春之自覺”行動起來,讓這“江流不轉之精神”,毅然獨立氣魄魂!
“青春的自覺”是我們青年人在內心深處一直在追尋的那束光,這束光帶領我們一路闖關斬將,勇破青春裏那些變化無常的“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