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夏天,东京奥运会正当时。那天无意间点开一篇报道全红婵14岁就夺得奥运冠军的文章。在评论区中,赫然出现“这有什么?要不是我们那边都没有这种跳水培训,我家孩子没准就是世界冠军了。”这样的评论。顿时,无奈涌上心头:难道盛行的攀比之风已经要刮到体育圈了?承认别人的优秀就这么难?
诚然,求胜之心人人皆有。幼儿园,大家以说话最清楚,拥有的才艺最多为荣;上小学,大家以被老师表扬最多为荣;进初中,大家以学习成绩最好为荣;到了高中、去了大学、工作以后……那又是一番新的天地。
不可否认,适度的对比确实会让人进步。但过度的呢?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曾曰:“人性本恶。”所谓“恶”,就是指人性中过于强烈的欲望,对于事物的奢求。眼下,不少学生为了考试中的几分,挤破脑袋,刷了许多题,可最后能兑现成分数的,接受所谓“精英教育”的,还是金字塔尖的那有限的少部分人。
这绝不是空穴来风。从古至今,不乏这样的人:石崇曾与贵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如此下去,耗材耗力,最后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反观今天,依旧是十分讽刺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在饮食、穿着等事物方面进行攀比。这固然是不对的。因为除了满足虚荣心,似乎什么也得不到。
那么,在学习方面攀比就是正确的吗?试想,一位以数学见长的同学,与一位以语文见长的同学成为同桌。数学好的同学,看到自己的同桌每次语文都比自己考得好,很不服气,于是丢下数学,去钻研语文。结果就是数学和语文都略知一二,但都不出彩。
所以,我一直都以一种冷静的态度看待攀比这件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唯有尽早丢掉那些影响我们走在正轨上的“枝叉”,才有成功的可能。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的确很难,但与其用夜以继日的努力,去追赶那些天赋远不足以触及的目标,不如承认它,然后用多余的时间,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发扬它。著名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他的父亲一心想让他成为一名律师,可他却对文学和戏剧一见钟情。虽然被父亲严厉训斥,但他仍初心不改,最后如愿成了家喻户晓的科幻小说作家。
全红婵也同样如此。如果她今天想着苦练跳水,明天又想着学习文化课,那我们绝不会在东京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看到那瘦小却又强大的她。
如果我们都能以14岁的全红婵为榜样,用自觉的青春,照亮别样的人生,就不会出现悔不当初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