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渙渙,大潮滂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凡凡往往,廢興相繼,陳陳相因。皇權旁落而盛世重演,走過亂世春秋,魏晉風流,盛唐繁華,晚清腐朽,千數百年歷史大河浩浩蕩蕩。物欲橫流,網路文化的氾濫,人們將傳統文化推至懸崖峭壁,嘴裡卻還說著“宣傳中華傳統文化”。深不知,自己的種種行為已為其蒙上厚重的歷史塵埃。
中華文化之廣之大,可以是我們每日在說的漢語,每日在寫的漢字;也可以是雕梁畫棟的建築,煙波浩渺的國畫;更可以是千年以來的儒家倫理精神,是妙手華陀的東方醫術。
但今日,每當我看見製作陶瓷,操控皮影戲,吹糖人的手工藝人在市面上逐漸減少,我都不禁想到中華文化正在急速流失,心中充滿惶恐。年歲越長,我開始寫書法,練吟誦;欣賞漢服,品味國畫,彷彿有一種使命,讓我不得不去緊握那一點可以燎原的星火。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始於黃帝備於堯舜的漢服,繼清朝禁服飾令後,在2003年“漢服第一人"王樂天的帶領下掀起了它的復興熱潮。從那時起,街上開始出現一些穿著“奇異”的人,尤其是成都。但正因為此,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漢服並且願意去學習、瞭解、甚至去熱愛它,改變自己對漢服的偏見。擁有“漢服第一城”美稱的成都,多國文化融合薈萃的城市,舉辦了多次有關漢服設計等活動,力打造自己成為漢服行業的標杆。漢服的復興也帶動其他文化的發掘,例如:相較於端午節,中秋節,同為重要的傳統節目,但知名度低的花朝節,知道這個節日的人可謂是少之又少。但現在卻成為漢服人必不可少的節日之一。在這天他們會穿著各種各樣的衣服去遊走,賞花,向世界,展示華夏漢風的姿彩。
國粹,是華夏文化的靈魂,是我們民族源遠流長優秀文化的精華。而我,在當今的中國裡尋找到的源源星火遠不止此。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著,書之首務也。”書法是漢字的精髓,從倉頡在荒土上落下第一筆,方形象形文字就烙印在這片神聖的大地之中。從甲骨到鐘鼎,竹簡到白紙,方正嚴謹的文字,舒適方中的排列,每一步都展現出書法的魅力。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地發展,別説毛筆書法,就連硬筆書法也少有人去學習。但隨著熱愛書法的人憑藉一臂之力,將書法重新帶回人們眼前。中國舉辦的書法比賽也愈加多和豐富,甚至會舉行全球的書法比賽,顯現中華民族對自己文化的自信,並往更好的地方發展。
邂逅于漢服,邂逅于書法,邂逅于中華傳統文化。與其在古老的小巷,歷史建築中穿梭,尋找濃厚的歷史氣息,不如一起與先輩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邂逅。讚其為一汪滋潤心靈,澆灌我們成長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