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一份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已告诉我们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其中“仁”便是一份不忍人之心。以今天的话语来说,那就是一颗同情共感的善心、一份同理心。在我看来,同理心犹如一道光河,永远流动人间,为世界带来光亮。
何谓同理心?这让我想起《吕氏春秋》记载的一段小故事。孟孙君狩猎时打中一头小鹿,命秦西巴带回朝廷,但此时小鹿的母亲竟一路追随,仿佛在哀求秦西巴放还自己的孩子。秦西巴于心不忍,便放还小鹿,让牠们得以一家团聚。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其实把小鹿带回朝廷是秦西巴的职责所在,若然不从,恐怕后果严重,可以说秦西巴此举是押上了自己的仕途与性命。但秦西巴宁愿自己付上代价,也不愿意加害于小鹿,这就是同理心的最高体现。换着是我,我想我也会把受伤的小鹿还给母鹿,纵使代价难免,我也总无法抵抗母鹿为了孩子的苦苦哀啼。记得曾听老师说,《孟子》另外有一句名言,说“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以前我不甚理解,如今渐渐明白了。仁义在私利之上,背后原因,就是我们拥有一份同理心。
然而,同理心的这束光芒,怎样能够贯穿古今,从春秋战国一直映照到我们今天的中国呢?
不久前看到一段视频,是由真人实事改编的。一个小男孩早上坐巴士时,看见一个老婆婆,婆婆身体不适,男孩就给她让座。过了一会儿,婆婆下车了,回家路上看见一位女士步履不稳,似乎是血糖过低而眩晕。刚好婆婆平常为免血糖偏低,会随身携带糖果,她便走到女士身旁递上糖果。女士吃过糖果回过神来,想向婆婆答谢,却发现婆婆已扬长而去。然而这件小事,却一直放在女士心上,无法忘怀。
隔天,女士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小妹妹在公园门口不停哭闹。妹妹看上去只有四五岁,女士担心她独在公园会遭遇危险,便到妹妹身旁问道:“小朋友,你是和家人走散了吗?”小妹妹低声说是,然后继续放声大哭。女士想起昨天婆婆给她的糖果还剩下一颗,便拿出来递给妹妹,并安慰她说:“妹妹乖,不用哭。你把家人的电话告诉我,我帮你联络。我也会在这里陪你,直到家人过来接你的。”
五分钟后,小妹妹的妈妈赶过来了,小妹妹激动地跑过去抱住妈妈,妈妈向那位女士连声道谢。
就在小妹妹和妈妈回家路上,忽然下起滂沱大雨来,幸好妈妈有看天气预报,还多带了一把伞子。这时候,他们路过公车站,看见一个没有带伞、正在避雨的男生。妹妹向妈妈提出,希望把多出来的伞子送给男生,好让他不用淋雨着凉。男生接过伞子,向她们衷诚道谢。这个男生,其实就是剧情之初,给老婆婆让座的善心男孩。
男孩把座位让给老婆婆时,单纯是出于不忍见婆婆辛苦的同理心,并没可能想过要得到回报。同样,故事里的任何一个角色,选择向身边人伸出援手时,无不出于最纯粹的同情共感。然而,同理心正是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传递过程中,成为了一道光河,映亮人间。
衷诚希望,我们每一位中国青年,都能学会乐他人所乐、悲他人所悲,把同理心这份传统美德传承下去,灿烂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