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那天艳阳高照,爷爷在家里琢磨一张图纸,他是大钳工,做的都是别人做不好的活。突然,爷爷发现外面的光暗了下来,他努力地揉眼,随即栽倒在地上,中风了!
经过治疗,终于出院,但是半边身子走不得路,尤其看什么都是灰蒙蒙的。
那时,医院的条件有限,大部分康复训练工作需要陪护承担,这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奶奶肩上。
奶奶是乡下人,没文化,家里的事都是爷爷做主,他的脾气倔,似乎有本事的人,一般都有些脾气。家人很为奶奶捏一把汗。
出人意料,爷爷很配合奶奶,让躺下就躺下,让站起来就站起来。奶奶的手上很有力气,不过按摩经常找不准穴位,中风患者异常敏感,身体某些部位会特别怕疼。
每逢此时,爷爷就紧闭双眼,咬紧牙关,顶多哼一声,绝不连续。
奶奶很认真很努力,一组康复下来,往往贴身的衣服都湿透了。爷爷会缓缓地睁开眼,先眯缝着,看一阵天花板,然后再看窗外,将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要将一草一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爷爷会看很长时间,奶奶就等在旁边,有时抚摸爷爷的肩,有时将脸贴在爷爷的脸上。
然而,爷爷的眼睛被蒙上了一层纱,外面的世界依旧是灰的。
他闭上眼睛又充满希望地睁开,再失望地闭上,这种内心的挣扎,每天要经历两次。
期待和失望交替了几百次后,他终于失去了心气。
那天早上,他破天荒地对奶奶发火,脾气冲天,把医院大夫、护士都惊动了,谁也劝不住。奶奶本就拙言,只能坐在床边流泪。
她明白爷爷的心思,原本被众人仰慕称赞的一双手,如今连筷子也拿不稳,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的世界,如今单调灰暗犹如一件旧衣裳,这还是“日子”吗?
爷爷安静了,但是拒绝吃饭,极糟糕的情绪会对食物产生强烈的抗拒。
到了晚上,奶奶拿了一小瓶白酒,切了一包卤菜,悄悄放在床头柜上,这些都是爷爷的最爱。
同病房的病友大惊失色,连忙提醒:这些东西碰都不能碰。
奶奶道:“他不吃饭,我怎么办——?”。她说话带着尾音,是乡音,到南京几十年,即便能讲流利的南京普通话,可尾音始终变不了。
爷爷费劲地拿起了勺子,没落下,只悬于胸前,半晌,将其松开,“当啷”一声响亮,旋即抓着奶奶的手臂失声痛哭,从胸腔里发出的哭,低沉而急促,哭得身体颤抖。奶奶从没见过这样的哭!
哭了很久,爷爷才平静下来。
第二天,一切恢复如常。爷爷依旧默默地配合着奶奶。
然而谁也没想到,两周后,他的眼睛突然好了,能看见赤橙黄绿,能看见湛蓝的天空和白云——医生都说是奇迹。
爸爸文绉绉地讲了一番道理,大约是“邂逅了命运女神”。
奶奶不懂“命运女神”,她说:“我不能让爷爷倒下来,我要拼命拽起他朝前跑”。
她讲这句话时,脸色平静,宛如刚刚从菜场回来。
有时追寻和邂逅就是一株树,邂逅是果实,追寻是深扎泥土,与岩石对峙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