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赛区 ×
联系组委会:010-81058152 联系网站:
  zwdsgw@163.com   随时欢迎您的来信咨询!
登录/注册

组别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赛区
初中组 0 张炣心 魏芳龄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时间:2021-11-18 点击量:325 推荐量:0 评论数:
				

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外国语实验中学初一八班 张炣心 信仰,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是指发自内心对某种思想或宗教或追求及对某种事物的信奉敬仰。信仰,就是心中的那一束光,吸引和砥砺着你前行! 今年暑假,我去到了久闻大名,向往已久的充满神秘感的敦煌莫高窟。在那里,我被“信仰”的力量深深的震撼了。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仅“敦煌”这两个字便足以摄人心魄了,因为她那荡气回肠的厚重历史感,因为她历尽沧桑依旧骄傲而美丽,她的名字似乎有着宿命感,注定了她的不平凡! 西汉以前,这里是各大部族必争之地。公元121年,汉武帝使整个河西走廊纳入华夏版图,增设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敦煌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极尽繁华,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公元一世纪,创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这对敦煌的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东晋366年,乐僔和尚云游到敦煌,被鸣沙山上的万道佛光吸引,在崖壁上开凿出第一个洞穴。自此,从南北朝开始,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不断有僧侣和信奉佛教的信徒在这里开窟造像,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先后开凿了735个洞窟,其中492个洞窟有精美绝伦的壁画,总面积多达4500多平方米,塑像2400多余尊。如果将莫高窟的壁画彩塑铺展开来,可以在沙漠中形成一个长达二三十公里的巨大画廊!在全世界范围内,再没有第二个佛教石窟遗址,在时间跨度上和信息承载量上能与莫高窟相媲美。相信每一位来到莫高窟,进入到窟内,站在无论色彩、构图、造型、审美都达到艺术巅峰的壁画前,都同我一样被深深震撼,内心激荡万千,欣喜、惊叹、骄傲还有心痛…… 无数的工匠画师因为心中对“佛教”的信仰,在那样没有现代设备机器工具的情况下,历经1600多年,一点一点的搭梯凿窟,在微弱的烛火下一笔一笔的描绘,完成了后来震惊世界的莫高窟! 后来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丝绸之路渐渐没落,往日的厮杀声,商旅的驼铃声,丝绸之路的繁华都归于沉寂,敦煌莫高窟慢慢被世人所遗忘,陪伴她的只有千里大漠,漫天黄沙,空旷寂寥。 千年过去。而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注定不会被遗忘。一九三五年在法国学习油画的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书摊上,偶然发现了法国人伯希和所写的《敦煌石窟图录》,他被敦煌的石窟艺术深深震撼和吸引,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回到祖国,到敦煌去!由于多年缺乏保养修缮,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莫高窟已是满目苍痍、破败不堪。这一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首任所长常书鸿带着10多名有志青年,放弃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来到荒凉的西北边陲。在当时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克服了无房、无电、无自来水、无交通工具、经费拮据,缺少人手、甚至孩子无法上学等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展开了对敦煌莫高窟的研究、保护和修缮工作。此后的75年,几代莫高窟人,包括画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美术家……都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文物,付出了青春时光和毕生的精力! 如果说,千年前的乐僔是因为对佛光的追寻,以及后人对“佛教”的信仰,建成了让世人为之瞩目的莫高窟,那么像常书鸿一样不计个人得失,用毕生精力保护敦煌的莫高窟之子,他们心中的信仰便是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爱!敦煌莫高窟用她的随残缺却美丽到无与伦比的壁画,雕塑,无声的跟每一个来到她面前的人,诉说着心中那一束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