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前进的动力,成功的方向。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雄鹰没有了飞行的翅膀;就像猎豹没有了嘶咬的尖牙;就像警犬没有了灵敏的嗅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本来就是脆弱的。但是有了理想的支撑,生命就可以变得坚强。理想是一曲响彻云霄的凯歌。每一个音符都生命的归宿。
理想是火,点燃革命热血。
毛泽东读书求学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把学习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是为实现高尚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而储才蓄能。他说过:“有为人之学,有为国人之学,有为世界人学。为人之学者,父子夫妇昆弟之道,布帛菽粟之宜也。为国人之学者,明其国历史、地理、政教、艺俗之学也。为世界人之学者,世界观、国际学也。”毛泽东的读书求学,不是为个人“发迹”,升官发财;而是以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而追求真理。
毛泽东十三岁就读东山学堂时,一首“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就呈现出一种少年豪气。转战陕北期间,当他率领300人同百倍于己的国民党部队在陕北捉迷藏时,竟敢于冒险同追捕他的国民党部队相向而行,大有十万军中探囊取物的气概。
1947年6月他转战城南庄,国民党飞机投下炸弹,在尚未爆炸一些人连拖带拽拉他进防空洞时,他偏要指着丝丝充溢着英雄气质的管烟的炸弹说“还可以打两把菜刀嘛”。毛泽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毛泽东的英雄气质,坚定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信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理想是石,铺就奋斗征程。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22年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莱斯•布朗曾提出这样的疑问,现在看来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中国不仅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还实现了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突破。被称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多养活了7000万人,还逐渐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
小小的种子,何以让中国屡屡书写举世瞩目的奇迹?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水稻走向世界的故事,正是中国农业技术走向世界的故事。技术革新,让那些曾经的“不可能”一个个被抹去。
从一粒种子的进化之路望开去,中国进步与发展的壮丽画卷令人惊喜。“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中国已实现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一大批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为增进人类福祉带来了巨大正能量。一个个志在创新的个体,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带 来了巨大活力。
理想是光,照亮复兴之路。
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女士于2018年在巴黎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她的创新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推动了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人新的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如此评价张弥曼。这一“证据”是指她对距今4亿年前泥盆纪杨氏鱼和总鳍鱼化石的研究。1953年,17岁的张弥曼响应“地质报国”的号易考召,放弃学医理想,考人北京地质学院。后来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当时的她对古生物学之基本一头雾水。“学鱼!”张弥曼当时正在访苏的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建议张弥曼。
张弥曼自称“是一个立了理想,怎么也不会改变的人” 她听了伍先生的建议,从此开始了对鱼化石的研究。她经常到莫斯科河岸边采集鱼化石,夜里用小船撒下横跨莫斯科河的渔网,清晨把撞在网上的各种鱼类采集下来,用来和化石进行对比。后来她回国,进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她的寻“鱼”生涯。
年轻时每年约有三个月,她都随地质勘探队在荒野采集化石。那时,野外勘探基本靠腿,一天步行20千米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只能投宿老乡家,或在村里祠堂的戏台上过夜。由于消耗太大,地质队员们都如“饿鬼”一般。有一次,恰逢中秋节,队里发了一斤米饭,一斤烙饼,她竟就着酱豆腐一扫而空,创下“个人纪录”“每次身上都带着虱子,回家进门前要先把衣服煮一遍。”回想起这些,她眼中绽放出快乐的光彩:“伍老当年的一句话定了我的“终身’,但谁说媒妁之言的“婚姻’就一定会不幸福呢?”
因为对蓝天的渴望,雄鹰才搏击长空;因为对海水的向往,游鱼才逆流而上;因为理想的导航,我们才有前进的方向。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念头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蛾,扑向熊熊的烈火,甘愿做烈焰的俘虏,只为那瞬间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