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那样一批人,他们那样的活着。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他们所体现的、守护的精神和风骨与我们相去甚远。民国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却也产生了大批杰出的文人、学者等。今日回望,他们好似一颗颗明亮的星,照亮了我们通往未来的路。
吴兴华便是其中一位。黑白照片上的他个子高挑、身材清瘦。他被称作“天才少年”,有着超群的记忆力;十四岁作诗《森林的沉默》轰动一时: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时人评,就其意象之清新和意境之广阔而言,绝非等闲之辈。
殊不知,吴兴华虽天赋强,但下的功夫并不比别人少。他作诗追求极致,对用词斟酌再三。后来从事中国古典诗歌的英文翻译时,更是讲究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格律要求,并力争“意”达和“意”到。吴兴华追逐着学术的不断进步,为后人点明了永远的光亮。
其实吴兴华的名字也是他后来的更名,即要“振兴中华”。他家里子女众多,又时值抗战,条件更为艰苦。在这种情况下,吴兴华每日坚持自学;他将里屋让给姊妹们,自己搬着桌椅坐在寒冬的庭院里,也曾度过漫漫长夏。在吴兴华的领导下,家里办起了诗社,不识字的大姐也学会了写五言诗。春节时每个孩子都收到了难得而珍贵的压岁钱,在孩子们都想着买什么时,吴兴华提议将每人所得的压岁钱全部捐给抗日联军。吴兴华以少年的勤奋好学、追求知识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怀感染着他的弟妹、他的家人们。他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追求精神的延续,为后人点明了永远的光亮。
刘文典教授在西南联大期间执教时,一次防空警报拉响,他朝着人群中快跑的沈从文叫喊道:“我刘某人是为庄子而跑,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是为什么而跑!”这一方面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形象,同时反映出他是一个“后死者”的身份。“后死者”是为了某种使命而存在,在担当完应尽义务后才能离开的。这体现的是伟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思想精髓的传承。
然而吴兴华还是那样匆匆地去了。1966年的那个夏天,聒噪的蝉鸣声中,吴兴华骑着那辆常骑的自行车消失在巷尾。接下来他面临的是严酷的拷打、审问和惨无人道的石油。他的女儿回忆道:“我和妈妈赶到医院时,爸爸正蜷在楼道的角落里。他整个人都发黑了······”吴兴华在经历了红卫兵的各种酷刑后,浑身无法动弹,“不准送去医院”。就这样,他在次日早悄然离去。
然而翻译家的事业仍未竟。据吴兴华妻子回忆:“兴华准备翻译完以前的书后,创作一篇名为《他死在柳州》的话剧,希望以柳宗元沉浮的一生来展现唐初至唐中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和社会面貌。”不知这位曾经的天才少年,后来的“斜杠青年”——吴兴华不仅从事翻译工作,还在理科方面颇有成就——会以怎样的手法和布置,来描绘他心目中的这段历史呢?
吴兴华用一生诠释了追逐的意义。他追逐着学术思想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传承,笑过哭过,奋力爬向终点。也许他的名字鲜为人知,也许时间会冲淡往事,但他给我们的指引将不会消逝。
他们给我们的指引也永不消逝。
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是恍若隔世的惊叹和低徊不已的惆怅,但生命因我们对“光”的追寻而熠熠生辉。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应积极地去发现、去追寻温暖的光,让追逐成为永远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