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驼铃阵阵,驼队深深浅浅地踏在绵绵黄沙上,使团的身后是悄然隐去的个个沙坑,而前方,是大汉尚未征服的茫茫疆域。
常惠,一个对于悬泉置置啬夫并不陌生的名字。公元前100年,他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扣19年。公元前72年,那是他第一途经河西走廊的悬泉置到达乌孙商讨对付匈奴的策略。公元前61年,为与乌孙的再次和亲,他第五次经过悬泉置接受聘礼。在河西的璀璨星空下肩负使命,冒险奔赴,那是一段生机勃发的岁月,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历史带来的回响震撼着乾坤,常惠顽强探索西域的坚韧更是在世间闪闪发光。
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烽烟岁月的远去,迎来了中原大地蜚声世界的启程。在繁华的北京海淀,有一位清华男生一天的伙食费只有10元。他来自单亲困难家庭。5000的学费和750的住宿费对于上大学起就已拿不出一分钱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而他大学四年所有火车票价的总和都不如北京到上海来回的一趟高铁。一万多的奖学金助学金扣去6500的学杂费和必需的电子设备,剩下的平分到每个月只有400元了。午饭就打半份3.5的排骨土豆将着9毛的4两米饭扒掉;军训后饮料和西瓜从舍不得买,守着水瓶里的水念叨“心静自然凉”;全班第一次出游团建,因人均150元谎称有事而推辞……
他拼命省钱,却也积极改变现状。大三,他选择去做家教。6公里的路绝舍不得打车,100元1小时还要接送孩子上学。大四,白天的实习和晚上的家教终于帮他攒出来研究生的学费和散伙饭的钱。毕业的时候,他花2000元请班级同学吃了一顿散伙饭。研究生期间,他决定不再去争取助学金,把钱留给更需要的人。从研一开始,他每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家乡希望小学的4个孩子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
他是贫寒的,也是努力的。以全省前10的成绩考入清华,4年后保研清华。他是困难的,也是坚韧的。半盆米饭半个菜过活了2年,奋力挣扎,一点点挺过来。他是卑苦的,也是感恩的。命运痛吻他,却报之以爱,就算自己淋过雨,也想给别人撑伞。心中的那束光一直支撑着他,他一步一步走向那束光,那光,是名校出路予以的生的希望,是人间大爱传递的善的润泽,是千古八荒展开的年少的抱负。而当他追寻那束光的时候,他自己就成了那束光,传递温暖,照亮着家乡的希望小学和他的小小世界。
所谓英雄,就是能打破逆境的人呐!常惠做到了,他征服了黄沙蔑视了匈奴;这位清华寒门学子做到了,他战胜了自卑甩贫穷于身后;长津湖战疫中的志愿军官兵做到了,他们突破人类抗寒极限,无视敌方的精良装备,给美国军史上添了一笔奇耻大辱……而打破逆境不可缺失的却是两个很重要的字——坚韧!常惠用近乎一生的时光来向世人阐释“坚韧”,清华寒门学子用近乎苛刻的自律来书写“坚韧”,而援朝的官兵们用超常规战斗力来讴歌“坚韧”……人能走多远,这话不只是要问双脚,更是要问“坚韧”;人能攀多高,这话不只是要问双手,同样要问“坚韧”。
坚持比热血更有远方! “坚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她比金贵,比钻亮。在亚欧大陆东部的这片土地上,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地坚韧地繁衍,坚韧地生息,坚韧地探索,坚韧的追寻……他们勤劳智慧,朴实友善。他们用坚韧去寻找那一束光,他们也因为坚韧而让世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