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青春总是五味杂陈的:青年人享受着校园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憧憬着未来人生的诗和远方,却也会在经历不如意的时候,有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彷徨与惆怅。在青春的苦与甜之中,少年们摸索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有的人,如青年赫尔岑在麻雀山上面对整个莫斯科发誓为全人类的理想而奋斗那样,在他的青春年华之中找到了一生付诸的事业;而有些人,三十而立后,“余生只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一生都追随自己青年时代的影子,却从未投入过当下的生活之中。
先哲有云:“未经省察过后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为了不成为罗曼罗兰笔下“在二三十岁就死去的人”,每一位少年都应当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青春时期,认真思考自己今后的生活,从而过上一种“自觉”的生活。而私以为这种“自觉”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内心的思考”:不是去不情愿地迎合师长亲友的期待,亦不是被时代的潮流所裹挟而苟且偷安,而是要听从自身内心的指引,踏上寻找自我的征途。
在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这本书中,贵族家庭出身的柯西莫,从小便爬上树开始了远离地面的生活。柯西莫的这种“叛逆行为”与所谓的“贵族风度”格格不入。在柯西莫15岁时,柯西莫的父亲曾经进入他所在的花园,站在树下彬彬有礼地询问自己的儿子:“你希望自己配得上你拥有的姓氏和爵位吗?”,而柯西莫却答道:“我将尽一切努力以更配得上‘人’这个称号,我将具备他的一切品质。”在树上这个自由的小天地,柯西莫得以远离世俗的功与名,搭建树上小屋,与野猫搏斗,用竹片引水,建立消防系统,终身践行他年少时的理想,真正地做到了让自己“更配的上‘人’这个称号”,从而丰满了自己的人生。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像柯西莫那样聆听自己青年时的心声并矢志不渝地追寻。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充分说明了,在人生的岔路口,最终的抉择会改变我们今后人生的轨迹。青年人“自觉”地生活,在遵循自己本心的基础之上,更要学会思考自己目前的境遇,做出明智的选择。
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康德在他的哲学奠基之作《纯粹理性批判》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康德在这本书中自述道:“我的理性的全部旨趣,汇合为以下三个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青年人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亦不备成熟的心智,而康德的理论框架,无疑成为了青年人在面对选择难题时的秘密武器。在做出每一个选择之前,每一个人青年人都应当清楚自己能够知道什么,做什么,希望什么。这三个一连串的问题,综合了认知,行动和意愿三个方面。如果一名青年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内心都有明晰的答案,那么他也会逐渐学会“自觉”地生活。
也正如康德所说的那样:“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智便是启蒙。”青年人只有运用自身的理智认真地思考,掂量自己所过的生活,遵循自己的本心,做出明智的选择,才能完成人生的“启蒙”,才能过上“自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