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把人的一生比喻成花的四季,那麼青春就是我們的春天。春天是發芽、生長的季節。對於不少花木而言,苗時面臨的各種情況,往往會在成熟後的模樣中反映出來,人亦然。人是種不易改變的生物。假若一個人在青春過得墮落,恐怕成人之後也不能走出自甘腐爛的陰影,或者未必會害己害人,但也不會成為社會賢達。因此,我們需要一場有自覺的青春,以活出多彩多姿的生活。
一支花唯有仔細、茁壯成長,才算得上是對得住屬於自己的花季。雖然人梗頑不化,但值得慶倖的事,我們是能獨立移動、自主思考的個體。當我們有這種能力時,我們的肩上就隨即擔起了之後的旅程。生而為人,就應該在豆蔻年華時善用上天賜予我們能夠自主的資格,多嚴以律己,承擔起自己的前途。嚴以律己,不只是適用於面對大事的選擇,乃是一種面對自己的要求。當我們在如花的春天的青春時一絲不苟,做好雞毛蒜皮小事,自律的心境才能循序漸進地被培養起來。這就如花農種花時要小心翼翼,認真考慮各類變量,才能本來嬌嫩的苞蕾開花結果。徵引《敬業與樂業》的思路來議論,自覺令我們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業」,然後我們才能「敬業」和「樂業」,使人生不冤枉地過,有所作為。又如孔子「苟正其事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儘管就如君主般養尊處優,也須時時端正自己,常人更不用說。因此,自覺就水對植物一樣,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它令我們的青春花得有意義,充滿色彩。
花朵生長時也要自謹記自己本應生長的方向。試想像,一支一向面朝旭日的太陽花突然反其道而行,向下生長,那不是十分突兀嗎?那支花甚至可能因為得不到陽光而發黃,然後死去。同樣地,人不審視自己的人生,不主動計劃自己該走的路徑,那麼自己給出的精力也未必能獲得相應的回報,令努力付諸東流。反觀,如果既知悉方向又努力,人待人接物便能事半功倍;若沒有具備任意一種特性,要麼如無頭蒼蠅般橫衝直撞,要麼就永遠好高騖遠,即使事倍也未必功半;假如兩種特性皆缺少,則多數人只能過着一事無成的閑。《論語》亦有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古人每日「三省吾身」,在借別人為鏡,自我省察後不斷修身,調整自己的心態,為的就是能專心致志,不斷進步。自覺和努力有之前後分:自覺是努力的根本。唯有自覺以後,努力才派得上用場,才能有成效,不至於通通打水漂。
自覺令花朵擁有色彩,又使它茁壯成長。春光為田園灑上生機,沒有春天,花木就不能進入「冬去春來、萬象更生」的輪迴;青春貴於自覺,因為具有自覺,青春以及往後餘生才會五彩紛呈。失去自我審視的青春,如盛開的花離開水,在不久內便會乾枯——唯有心中常懷省察的花,在春過後能美得風韻猶存,唯有心中常存自覺的人,在青春過後能活得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