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有一位姓杨的钟点工阿姨在我家工作了好几年,与我们一家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长辈们亲切地称她为“小杨”,我便也跟着喊她“小杨阿姨”。尽管作为我们家的钟点工,但小杨阿姨的朴实与真诚,成为了我心目中永远的光亮。
听说小杨阿姨有两个孩子留在老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她每天都是一件深蓝色的外套,穿一条黑色的长裤,系一条翠绿的丝巾,挎着白布包,骑着小电瓶车来我们家,这几乎是她日常的标配,很少有变化。外套虽说是深蓝色,实际已洗得有些发白,但一直都是干净整洁;白布包有几处磨得毛毛糙糙,看上去却是一尘不染;丝巾据说是她母亲留给她的,也是历久弥新。干活时,她便脱下外套放得整整齐齐,将丝巾叠好放进包里,显得精神干练。
小杨阿姨的午饭是预先做好,用饭盒带来。那时的我对这个体积不大却每天变着花样的饭盒充满了兴趣,每到吃午饭时,餐桌上的饭菜吃了几口,便如馋猫一般溜到小杨阿姨身边,或抱住她的胳膊,或眼巴巴地盯住她的饭盒,此时小杨阿姨必定伸手拍一下我的脑袋:“下次不许再抢我的饭啦!”同时,毫不犹豫地打开盒盖,夹起一块肉塞到我嘴里。有一次妈妈瞧着她的饭盒笑道:“小杨好像经常带红烧肉嘛,而且还带这么多,你是不是看出这孩子就好这一口了,下次别帮她带了,你可别把她惯坏啦!”小杨阿姨不说话,笑得眼睛眯起来,下次打开饭盒,也还是那红烧肉。
除了“抢午饭”这类事,有一件事更是让我难忘。有一天,小杨阿姨正擦拭一处带有玻璃的柜子,不料柜子上松动的螺丝突然滑脱,一块玻璃“咣”地砸到地上,四分五裂,小杨阿姨马上把我推出房间,问我有没有吓到。这时妈妈闻声赶来,小杨阿姨把我交给妈妈后,赶紧准备清理地上的玻璃,同时认真地问:“姐,这玻璃很贵吧,要多少钱?我赔。”妈妈连连摆手,忙说是可能是螺丝松了,怪不得她。小杨阿姨听到这,登时停下了手上的动作,站直了身子:“东西坏在我手上了,我总得承担责任吧!”说着便三步并作两步,要去包里掏钱。妈妈一把按住她的手,怎么说也不要她赔。小杨阿姨只得满脸通红地暂且作罢,回去继续清理打扫,口中念叨着:“这怎么好意思呢……”然而,下午小杨阿姨下班回家后,我们发现了她在钟表低下压着的几张钞票……
后来,小杨阿姨要回老家照顾孩子,便不在我家工作了,我已经多年未见到小杨阿姨了。随着我的长大,我见过许多光鲜亮丽的人,附庸风雅的人,然而能够一直贮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仍是那个穿着发白外套的身影、那言行举止、那相处的日子。小杨阿姨那朴实无华的真诚,是我心中永恒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