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的联想
儿时读诗——“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无由得总感觉那些个在孤舟船篷中跳荡的灯影,如鬼魅,似魍魉,它们狰狞邪恶,居心叵测,非得把正直善良的白居易赶出朝堂,而它们自己在昏君面前,也一定是会谄媚、善跳梁的无骨小丑。
就更不要说“烛影斧声”的历史悬疑了,影子从此伴上了蹊跷和阴谋。
于是,我厌恶“影子”,我知道我所厌恶的,不过是具有如此影子属性的“影子人”。
所谓“影子人”,是那些善恶莫辨、是非不分、思想沦丧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极尽谄媚之能事,丢弃人格,沦丧品格,只能沉沦沦为别人的影子和附庸。如果用鲁迅先生的说法,这大概就是所谓 “帮闲” 的人物了。他们的任务,便是帮主子出些歪门邪道的计谋,以博取主子的恩宠。
君不见天启年间的文官武将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一官半职,竟甘心对一个宦官言听计从。建祠堂,一处比一处奢华;唱赞歌,一句比一句夸张。“五虎”、“十彪”、“百子”们抛脸面,弃尊严,奴颜婢膝,阿谀奉承,完全不像饱读圣贤之书,深受孔孟之义熏陶的衮衮诸公。他们失去自我,他们逐渐成为权阉的影子和附庸,甚至泯灭良知,为虎作伥。他们靠像影子一样依附他人度日,独立的人格最后沦丧,奴性在他们可悲可鄙的心中膨胀。
但是,幽暗的历史天空,依稀还有几颗星在闪烁着幽微的光。左光斗、杨涟、杨继盛、周顺昌,他们肩负百姓的恩怨和心底的正义,他们激昂大意,蹈死不顾,从这群人之中走了出来,他们不畏强权压迫,他们不会唯唯诺诺,他们不屑于去做他人的影子和附庸。当“影子人”在魏忠贤膝下承欢时,他们奔波于百姓间处理民事;当“影子人”为魏忠贤高歌作赋时,他们写着满纸辛酸的奏折;当影子人几句甜言蜜语换来荣宠时,他们正用自己为数不多的俸禄帮助着疾苦百姓……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足够让“影子人”汗颜而无地自容。
追昔抚今,何以“影子人”不绝于当世?
我想,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一如一座酱缸,沉淀其中的糟粕虽然被激浊扬清的时代发展趋势所激荡,但是仍然有一些下脚料还是沉淀到现在,形成了所谓的“酱缸文化”,影响了少数不辨是非的人。于是“奴才哲学”仍然有小众的市场,“唯上论”者仍不乏其人,写“遵命文学”的无思想盲流亦不乏其众。
但最重要的还是当事者本人,请大喝一声,站成孤立卓然的人,其一定是明是非、有勇略、不苟且、拒浮浪的特立独行之人。
冠盖满京城,斯人独憔悴。
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还是三毛说得好:“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着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树有树的语言,风有风的姿态,人有人的本真。有人鼓掌就应该允许有人不鼓掌,有人笑就应该允许有人不笑,有人难过就应该允许有人不难过。这个世界需要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精神。
“影子人”,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