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代贤人对于知识,宁愿死亡也要追求它,知识就像日月光华,提升个人修养,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追寻那一束光,不仅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大学之道》中写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在我们阅读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我们达到修身的目的。在其中我们领悟到了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壮志;我们体会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同甘共苦的精神......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学习知识,可以让我们与古人进行交流,可以对我们的个人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仅要追寻光,而更应该成为光照亮社会,“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我们拥有知识,不应该去炫耀,而应该埋头苦干。如果国测一大队没有不畏艰苦的精神,怎么会有精确的祖国大地的地图?如果林鸣没有勇攀高峰的精神,怎么会有当今的港珠澳大桥?如果黄旭华没有痴心不改的精神,怎么会有大国重器核潜艇的研制?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知识就像那无穷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探索知识,给人智慧,知识给人光明之时,就像照亮世界的明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家喻户晓,这句话激励着无数渴求知识的人读书学习,没有知识,我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智慧?没有知识,我们怎么会有当今5G信号的便利?如果没有知识,我们怎能见到天宫二号徘徊在祖国上空?
想要做到致知,也许阅读就是一个最简单且快速的方法了。古之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多夸斗靡也,约之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祗于性命而穷极于事功。毛主席对阅读的要求是“真读、真学真、思考、真实践,要多去钻和挤。学习一定要做到学到“底”,而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懂了一点就满足了,从而忽视了书中更深层的含义,所以我们要攻书到底,这在于挤和钻。
中国之所以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是一个勤于读书、热爱知识的民族。知识不仅仅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更能培养我们身心,使我们做到“身修、家齐、国治、明德于天下”,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作为当代青年,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发挥无限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跟上社会的步伐,在这光亮的照耀下,点亮他人,温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