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邂逅
目视他人之凝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对于自己所热爱的,所追寻的,人们总会有“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之志。每每相逢追寻之物,便如春风与春草间的初次邂逅,刹那间怦然心动。
我心中那束光,那份热爱是文学.
我沉醉于庄子蝶我之梦,眺望老子遁入古道西风的背影,叙述墨子一生的“苦行僧”长旅,追寻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在那个万马齐暗的年代,他们宛若悬挂在遥远世纪的盏盏明灯,使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不可及与晦暗,使后世人与那个时代沟通了。那个时代不仅仅只有金戈铁马,冥冥中也映射着当今社会:弱小的呻吟与强者的霸权,无穷的贪婪与对和平的憧憬,挣扎与束缚,温情与流血,理想与现实,世态炎凉。
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古都废墟的野草与野藜一茬茬地黄了青,青了黄,而百家之思想,永不褪色,永远争鸣,如那草儿永远向光而生,茎壮而根深。
文学常能使人熠熠生辉,抒尽满腔情,满胸志。余光中曾言:“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依然萦绕着这片厚土。“我常于文学诗词中品味人间万情。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炽热情怀温暖了汨罗江的寒冷的水。李清照的柔情似水终是载不动许多愁,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之愁。纵使杜甫怀“何时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私心,仍难免”老病有孤舟”的凄凉晚景。再观苏轼,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一生颠沛流离,却咏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些些个词人或寄情山水,或深陷官海,但他们都是时代的一束束光。握翠毫,提笔收笔,挥墨之间,镌刻下深刻的历史烙印,万古长存。但我爱的不是冰冷的竹简,是生动的阐释,我爱的不是”经”,是散落在中国土地上的人文与诗,是一次又一次追寻而来的灵魂与思想的浪漫邂逅。
旅居人间十几载,我一直在行走,一直在追寻所期待的诗和远方,追寻文学带来的绝世浪漫。当然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追寻心中那束光,落日彩霞,云霓雾霭,当空明月,碧空溪流,清晨到花店买束带露水的玫瑰,亦或是瘫进沙发,翻翻杂志。可为何那么多人选择了文化若旅?
文化,旅行,美哉!余秋雨先生何添一“苦”字?
追寻文学不是苦在山高路远,路遥马亡,也不是苦在穷困潦倒:膳食艰辛,而是苦在一个钟情文学之人眼见绚烂的敦煌飞天湮没狂沙中,广阔的都江堰流尽最后一滴清水。千年来的文学瑰宝,中华祖先引以为傲的事物仿佛与瓦砾为伍,逐渐消匿于人们的记忆中。不断发展的时代,在追寻文学的路上,不再是其道大光,而是荆棘遍布。又不知多少年后,我们的后辈,在追寻文学的路上,唯叹“此情可待成追忆”,一眸子的惊艳,只能是偶然瞥见留下来的照片。那一片废墟,又怎担得起“邂逅”二字。
我热爱文学,我渴望轻轻抚摸石雕的粗糙感与历史厚重感,喜爱盐米油盐的人间烟火气,我喜爱鲁迅犀利的文笔,喜爱汪曾祺的淳厚文风。在我的文学世界里,春风醉人,天与海相连,山与浪相拥,一句“时光匆匆”或成“人间忽晚,山河已秋。”一句深情的告白也许就是余光中先生的“我的余光中皆是你”。那些方方正正的汉字带来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所以,我一直在追寻文学的足印,文学的风花雪月。每翻一本书,每看一处景,每嗅一朵蔷薇之沁鼻,皆是一次与文学的邂逅。
我的一支笔不足以指点江山,但笔尖挥斥方遒。我的一双布履不能丈量每一寸国土,但步伐永不停歇。向佛之人,皈依在路上,向文之人,不断追寻,不断邂逅。
很喜爱一首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文学便是我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