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赛区 ×
联系组委会:010-81058152 联系网站:
  zwdsgw@163.com   随时欢迎您的来信咨询!
登录/注册

组别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赛区
高中组 0 贾一凡 蒋薇 江苏
时间:2021-11-19 点击量:368 推荐量:0 评论数:
				

薪火

薪 火 每年我们必定要回一次老家,或者寒假,或者暑假,我说的老家是外公外婆的家,因为他们在乡下,虽然谁也没严格定义过,但在我的感觉里仿佛乡下的家才能被称作“老家”。 江苏的乡下说起来也并不贫穷,舅舅们除了村里盖了楼房,也在县城买了商品房,外公外婆住的屋子是舅舅们分家后重新盖的,用妈妈的话说,并非是她童年生活的那个屋子,不过,好在外公外婆保留着多年的生活习惯,比如有个抽屉里攒了各种规格的旧钉子旧螺丝,“说不定哪天就用到”,比如床底下有一本工作笔记,外公抄了很多医学偏方,更不用说角落里很多匾啊篮子啊无序地摆放着——这种凌乱恢复了妈妈的童年,也让分家后才盖的老家顿时有了老家的样子。 相比夏天,我更喜欢寒假回去,倒不是因为通常人们以为的乡下春节热闹,可以放烟花爆竹,我更喜欢的其实是外婆家的土灶台,冬天可以在灶膛口烧火。新农村的年轻人早就开始使用燃气灶,因为嫌土灶“太脏太烦”,外婆家也是有燃气灶的,不过他们的燃气灶更像是一件摆饰,我几乎没见他们使用过。传统灶台需要两个人合作,这就是年轻人觉得“太烦”的原因,一个人在灶上炒菜,一个人在灶膛烧火,妈妈和我都喜欢抢占灶膛的位置,起初外婆还会唠叨:又有草又有灰,裤子鞋子都弄脏啦,后来她就不唠叨了,而是笑呵呵地看我们抢。 灶膛口有个黑色石凳,磨得锃亮锃亮,一看就有年头了,这是烧火人的专座,两旁则堆放着各式燃料,有两三捆稻草、有豆杆芝麻杆、还有树枝木柴,都晒得很干,平时码放在屋后一个小矮房子里,需要多少就拿多少,春节期间自然用得最多,因为要烧很多菜,还要蒸馒头包子。妈妈很会烧火,容易熟的炒菜就用普通稻草,一小把一小把地喂进灶膛,悠悠闲闲,一边烧一边还跟外婆唠着家常;需要大火烹饪的菜,就用豆杆芝麻杆,那个烧起来最旺,时不时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我是有点怕的;如果蒸包子,只需要把粗树枝和木柴放进去,不用管它就可以燃烧很久,这个活儿通常让我来,有时候我们还会顺便烤几个红薯,很香。 外婆家的厨房是个窄小但又神奇的地方。坐在灶膛口的妈妈脸上被火光映得通红,暖融融的,她也不化妆了也不接电话了也不烦恼了;舅舅们也喜欢突然出现,加入聊天的行列;有一次,小小的厨房里居然站满了6个人——捧着茶杯的外公、炒菜的外婆、烧火的妈妈、还有大舅和二舅——这是妈妈童年时的一家五口,再加一个感觉有点多余但又不舍得离开的我,毕竟这样的现世安稳,观众也喜欢。 我喜欢听他们聊天,课本里说的二十年社会大发展,在他们的聊天里展现得格外具体。比如外婆告诉我:那时候还没修路,也还没有你,你妈妈每次回来都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现在公路通到家门口,你们再也不用受那个罪了。外婆对生活的描述如同锅里的炒菜一般热气腾腾,她说新农保给她发钱了,大概是退休金的意思吧,“种了一辈子田,从来没想到有一天公家会给我发钱,哈哈”,一边笑着,一边滋滋啦啦地倒进一盘新菜。那样子的外婆苍老而可爱,她甚至还用了一个成语“心满意足”,要知道她一个字都不认识的,大概是跟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的外公学的,外婆说:我跟你爸爸都对现在的生活心满意足!往往这时候坐在灶膛口的妈妈很少说话,就是笑,一边笑着一边往灶膛里添着柴火,妈妈的脸圆圆的,火光映着,喜气洋洋。 前些年村庄是寂寞的,若非春节,大概也只有些许老人日常活动。后来,回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开起了超市,设了快递站,舅舅也说,他要回来开一个汽车修理厂,“有生意吗?”“当然有,你从咱们几个村子绕一圈,数数多少人家浇了停车位”,舅舅在城里汽修厂做技术工人,回家开一间属于自己的汽修厂是他的梦想,这时候,外公外婆就笑着望着舅舅,热切地等待着他说更多他们听不懂的工厂筹备细节——小小的厨房里,滋滋啦啦的炒菜声、灶膛里芝麻杆噼噼啪啪的炸裂声、还有梦想的声音,热热闹闹地洒了一屋子。 每次回城的时候,妈妈照例要交代她的妈妈:菜能种多少就种多少,就当运动,千万不能劳累……以后不要再灌那么多香肠了,现在肉很贵。外婆又笑了:不要紧,你爸爸退休金又涨了,哈哈,外婆的笑声总如灶火般暖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