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你还在开书店呢?”朋友楼杼喝了一口茶,面带微笑的看着我,眼里却无笑意。
我笑不出来,只得靠拿起杯子喝水来缓解自己的窘迫:“是啊 ,不过快不行了。”十几年前,人们还有读书的习惯,人们还愿意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现在已经是2037年了,人们早就忘记了那些书中或美好或悲惨的故事,而是一头扎进微博、扎进看点、扎进短视频,去捕捉那些零碎的信息,捕捉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试图以此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书早就被抛弃到了角落,落满灰尘,受尽了世人的冷眼。连同被现实世界抛弃的,还有我,一个被世界抛弃的“蠢人”。
楼杼沉默的看着我,我也沉默的看着她。良久,她开口,声音撕裂了凝重的气氛:“或许你应该写一本书,呼吁别人重拾书本。”我勉强牵了一下嘴角:“可现在已经没有人看书了,我就算写了也没人看啊。”
回答我的只有刺耳的沉默。
我回到那间破旧不堪的书店,打开灯,书架上的一排排书都向往投来扎人的目光。我像个犯人一样低着头,接受它们的审视。半晌,我抬起头,手指轻柔的抚过书架上的书,一本一本。《傲慢与偏见》,《红与黑》《我们仨》《海底两万里》……我一会儿为奥斯汀书中幽默讽刺的语言赞不绝口,一会为于连的性格缺陷而抚膺长叹,一会为杨绛一家的亲情而感动流泪,一会为儒勒·凡尔纳的奇妙的想象而拍案叫绝……
到最后我竟已经分不清书里书外的世界,直到我感受到疼痛——我像是发了狂,整个人跌坐在地上,身上遍布伤口。
我在自己急促的呼吸中渐渐找回理智。良久,我抬起手,把脸埋在手掌里,低声呜咽起来。
今天的夜晚没有月亮。可能它看出了我几乎能化为实质的悲凉,想让我一个人静静。我呆坐在地板上,看着周围书架上静静看着我的书。它们说:“没有希望了。光已经熄灭了。”
“你看的见光吗?”它们质问。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我也真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光亮。窗外漆黑一片,乌云阻拦了我投向月亮的视线。但是我却又看到了光明。光来自我的身边。
“你们不就是光吗?”我喃喃到。
次日凌晨,我在一片狼藉中醒来,阳光从窗外照进屋子,照亮了我身边的那些书,却照不亮书店的前程。坐在冰冷的地板上呆了一会,忽然想起今天是这个月月底——该交房租了。
我苦笑一声。
我连自己都快养不起了,又何谈交房租?
没办法,我只得前往房东的住处,恳请他多宽限我一些日期——尽管我知道这无济于事。
我沉默着上了地铁,手里拿着一本《人间失格》。人们看向我的目光变得怪异,我像个异类一样站在他们中间。他们的手里全是清一色的手机。他们的手指不停的滑动着,从手机照在他们脸上的不停地变幻的光,我能大概猜到他们在看什么东西。而那些东西对我来说无趣至极。
我低头,书的封底印着一段太宰治的话。
“我想要的不是什么世界,也不是什么盛名。我只想要一朵蒲公英的信赖,只想要一枚莴苣叶的慰藉,哪知却白白浪费这一生。”
不知怎么的,我想到了我自己。
房东皱着眉看着我:“又要延期交?”语气尖酸刻薄。许久没有社交过的我勉强挤出一个自认为正常的微笑:“对。”
他低头看见我手上拿的书,不知想起了什么,眉头拧在一起,眼里是不加掩饰的厌恶:“再不交房租你就带着你的书滚出我的房子!”
在他关门前,我看到他的手机屏幕上写着某某明星近期传出的桃色绯闻。
我站在房门口,久久不能回神。
书店倒闭了。我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我失去了一切。
我看着一屋子的书,那书里的世界又将我从现实拉走。我似乎看到了卡西莫多在流泪,看到繁漪因周萍欲离开而压抑阴翳的脸,看到祥子行尸走肉般的模样,看到莉迪亚迈入河中时那毅然决然的表情......等我回过神,我才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你看,光早就熄灭了。没用的,别再想了。”繁漪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过来,眼神阴暗潮湿,仿佛刚从后花园观赏完那场壮烈的雷雨。
没希望了吗?
我想起了那个抛弃自己的妻子,丢下稳定的工作而去斯特里特兰。他不就是认定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世人的眼光而坚持到底,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吗?那我呢?
“不,还有光。”我看向窗外的朝阳,唇角微扬。
我开始着手创作属于我自己的作品。我的一切生活来源我都仰仗我的朋友,楼杼。她是个很好的人。
当我在创作的时候,我整个人近乎疯狂。我在书里创建了一个新的地球,那里的人们视书如命,那里的人们可以进入书内与角色交流。那里有光。
到最后,我竟分不清现实与虚幻。我似乎已经疯魔。
或许书里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闭上双眼前,我迷迷糊糊到:“光……没有熄灭……”
随即,我陷入无止境的沉睡。
故走了。楼杼给她办了丧事。故到死都不肯放开的那个本子被楼杼放在了桌上,直到丧事办完她才有空翻开。
当她翻开这个本子,她呆住了。书内的世界,以常人的眼光来看,是光怪陆离的,但却又是奇妙深奥的。那是故眼中的世外桃源,是她毕生所求,是她心之所向,是她未完的梦……
楼杼读完后,抚摸着本子,久久不能回神。
两天后,住在这个地方的人都收到了一份匿名包裹。打开后,里面是一本简易包装的书,封面上只有简单的一个字:《光》。
人们或惊奇,或嫌弃,或喜悦,或愤怒,他们中有一小部分人翻开了书,读懂了作者倾其生命想要表达的内心压抑的呐喊。他们开始“复兴”,开始读书,让社会成了故最希望的样子。他们终于不再拘泥于手机里光怪陆离的世界,而是看到了属于人类,属于世界的光。书籍的光。
多年后,人们每每逛到书店时,都会抬头看向天花板上那抹温暖的光亮。那盏灯被做成了书的形状,只为了提醒人们:书是永远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