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的联想
那些背对光明的人,看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纪伯伦
——题记
我们不看影子,甚至只是从来没有注意过。它在地上,它太常见,它似乎和我们一模一样,又干着相同的事儿。
但追寻光的时候,请不要忘了回头看看你的影子。
你可能会被自己的影子震惊。不,当面前的光比较弱时,它倒也不是朦胧的与周围混为一体,没有冲击力。而当这光同明媚的夏日那样热烈,那影子即使并没有改变颜色,却仿佛黑的能把人吸进去,在和光的对比之下,它的轮廓又极为清晰,又太刺眼,几乎是下意识地,你跳开,却跳不开那黑洞洞的一片,于是你惊慌,你逃窜,而影子只是孜孜不倦地照着你的动作变换形状。绝望裹挟住你,收紧再收紧,让人几近窒息。明明只是复刻着自己,却令你恐惧——它就像是狡黠地在挑衅:看,这是一部分的你,好好看看。
而且你似乎无法摆脱它,只要面前还有光。
于是你问自己,既然改变不了,摆脱不了,那为什么不躲开光,融进黑暗?
倘若你放弃了光,周围昏暗,你四下观察,终于发现自己已然看不见影子,不及欣喜若狂,一阵迷茫已经袭来,将你包围、淹没。这时你才知道,不是影子被消灭,而是影子吞噬了你。多么可笑又可悲的沾沾自喜啊,多么懦弱的自己啊——嘴角还没放下,眼泪便已滑出,起身想要逃离这黑暗,发现挣扎的体力和魄力早已消耗殆尽。这固然也能够忍受,半摸索着,屏气凝神,偶尔踉跄——倒也能走,但大概会怀恋在光亮中奔跑的感觉。
那向光而行的时候不回头就好?盯着影子看,它能消失?
一开始,你是离光源很远的, 意识到了不能甘于停留在完全的阴影中,于是行动起来,朝着光走。久而久之,满眼圣洁的光让你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走,停在黑暗里又是什么感受——这时候,你质疑往前走的意义,仿佛打道回府也不错,便回头,看到了影子。一瞬间,回忆涌了上来。这无法摆脱的黑,让你更坚定了想追光的目标。
而那些直视影子,仍然向光明前进的人,是勇士。
西蒙娜·薇依可以同清洁工一起工作,可以下矿井,干农活,放弃了一切舒适,拒绝穷人可以得到的东西以外的一切物质享受。她本不必面对黑暗,却偏执着逼迫自己注视黑暗,在内心深处却爱着人类爱着高尚精神的光芒。
影子的黑暗会让他们恐惧吗?答案大概是肯定。倘若不怕,那不是狂妄,便是无知。勇气并非如此。
让他们坚持向前的,是对光的渴望。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写出了《忏悔录》,仿佛就是在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句话。他用《忏悔录》将自己的影子无比细致地描画,无遗留地展示给了世人,给卢梭自己审视——然后继续追逐光辉的人类的幸福。忏悔与痛苦,是为了思索与奋斗。
事实上,影子虽讨厌,并非全无用处——它正是光给的指引吧。假如有极小的可能,你摆脱了影子,那会是在你站立于光源的正下方的时候——已经追寻到了光的时候。由此可见,在其之前的时间,影子就宛如一个指南针。当它在你的正后方,面对着光就绝不会被看见,证明你的方向是正确的,而每次回头,发现影子就像付在脚下一般缩短了时,你会切实地体会到追寻光的充实。
人们由衷地敬佩、歌颂追光的人,仿佛这些人已经拜托了影子。这无可厚非,却会造出自卑者与自大者:自卑者因为看不到被讴歌的追光的人,便以为他们没有影子,再看自己的影子,便觉羞惭;自大者知道前面的人有影子,因其真实情况似乎不如想象中完美,便以为他们平平无奇。前者是孱头,后者是狂人。若不想成为这种人,便抬头看光,走好自己的路吧。